血浆维奈克拉浓度的定量检测
第一完成人: 印 彤
第二完成人: 谢银银
第三完成人: 乔 静
生病吃药时,药量吃多了可能有副作用,吃少了又治不好病,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治疗药物的剂量把握更难,而现在,瑞金医院的一项新技术能帮医生精准 “拿捏” 药量,它就是维奈克拉药物监测技术。
让抗癌药 “药效” 与 “安全” 兼得
维奈克拉是2021年在中国上市的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也是国内首个BCL-2抑制剂,它就像 “抗癌小卫士”,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等疾病治疗效果显著。很多权威的医学指南,像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指南,还有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的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都推荐用它来治病。不过,这味药也有 “脾气”,会带来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等不良反应,所以用的时候必须谨慎调整剂量。
2024年6月,64岁的王先生(化名)在瑞金医院血液科接受维奈克拉治疗白血病。治疗期间,他又不幸感染真菌,医生只好同时用泊沙康唑治真菌。没想到,王先生突然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等一系列严重症状。医生赶紧用医院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给王先生测了血浆里维奈克拉的浓度,发现数值异常高。仔细一分析才知道,维奈克拉主要靠肝脏里一种叫CYP3A的 “小工厂” 代谢,而泊沙康唑会 “堵住” 这个 “小工厂”,让维奈克拉在血液里越积越多,增加了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风险。于是,医生根据检测结果调整了维奈克拉用量,王先生的症状很快就减轻了。
过去,想要准确检测维奈克拉这种小分子药物在人体内的浓度,是个大难题。因为用常规的生化或免疫学方法,就像用 “漏勺捞芝麻”,很难抓住它。瑞金医院的科研团队迎难而上,研发出基于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的检测方法,还生产出维奈克拉测定试剂盒。
2 小时出结果,精准到 “纳克级”
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检测特别准,精确度能达到纳克(ng)级,能确保在10ng/ml-10000ng/ml这个范围都测得分毫不差,并已完成敏感度、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残留效应、干扰效应、稳定性等方法学验证,并经临床样本验证,检出率为100%。从样本收取到出具检测报告整个流程仅需2-3小时,可满足临床对病人血药浓度评估与用药剂量调整的需求。
技术的亮点在于采用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内标法。打个比方,检测过程就像给药物 “拍照”,先加入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维奈克拉作为参照物,再用蛋白沉淀法处理样品,最后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给它 “拍照”。质谱通过与参照物对比来“辨认” 药物的精确母离子、子离子对,就能知道是不是维奈克拉,再通过校准曲线,准确算出药物的量。这样一来,医生对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了如指掌,精准调整药量,让患者既能治好病,又少遭副作用的罪。
从 “上海方案” 到精准医疗新突破
瑞金医院开展这项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 2001 年,血液科和血液学研究所就研发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 “上海方案”,把这种曾经最凶险的白血病,变成了第一个能被治愈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5 年生存率高达 95%。该方案在国内外得到了推广,2016年在美国获奖并被国际同行誉为“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医学概念的遗产和框架性成果”。
如今,瑞金医院血液科维奈克拉的使用量在全球都名列前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数据,让这项检测技术更 “接地气”,能实实在在帮到白血病患者。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顺利通过多项审核和批准。2022 年通过瑞金医院临检委员会审核,成为非限制类新项目;2023 年获批国家药监局质谱检测新项目;2024 年相关专利也已公布,还在进行上海市实验室自研检测项目备案。未来,它会推广到更多医院,为无数白血病患者带来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
维奈克拉药物监测技术,是瑞金医院在白血病治疗领域的又一项创新成果。它就像给医生装上了 “透视眼”,给患者吃下 “定心丸”,让白血病治疗从 “摸着石头过河”,走向精准医疗的新台阶。
(向上滑动查看)
文 、编丨温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