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讯 为助力福建厦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4月22日,由厦门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市制造业工会联合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厦门材料研究院承办的“新质讲堂”——大国工匠宣讲暨技艺交流活动举行。


厦门工会“新质讲堂”首次开讲。卢月 摄

本次活动是“新质讲堂”的第一课,以“弘扬工匠精神 争做技能先锋”为主题,通过大国工匠宣讲、工匠人才技艺展示交流等方式,引领广大职工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文化、践行技能报国,为推动厦门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活动邀请大国工匠杨金安、河洛大工匠崔永杰作“弘扬工匠精神 争做技能先锋”主题宣讲。

杨金安是河南洛阳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电炉班大班长,身为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特级技师,他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争当大国工匠,建功制造强国》为题,结合中信重工企业文化,讲述从炼钢工人到大国工匠的成长经历和工匠精神传承。

1984年高中毕业后,杨金安进入中信重工从事炉前冶炼工作。出于对炼钢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杨金安积累了丰富经验,练就了“火眼金睛”的独门绝活——仅凭肉眼判断钢炉温度,便能和控制室显示器的数据相差无几。“17岁走进冶炼车间,从那时起我天天揣着笔记本随时随地做笔记。为了增加样本记录,即便不是我当班,我都到单位边干边记。”杨金安回忆道。他就这样围着炼钢炉记了41年,写满了70多本、40多万字,不仅有大量数据,还包括无数的图标、分析及经验总结。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聚焦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持续创新,炼出了航空航天钢、特种钢、核电钢、石化加氢钢等一系列“高精尖”钢种,为洛阳乃至全国炼钢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崔永杰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第八研究室员工,身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河洛大工匠、特级技师,他以《熔融之间——钛合金焊接大师的技术传承和人生淬炼》为题,讲述自己全程参与国家三代潜水器研发,见证最关键部件舱建造技术突破的历程,分享技术传承与人生淬炼的感悟。

崔永杰1993年参加工作,坚守一线32年,其有色金属焊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首创真空特殊电子束焊接技术,高质量完成“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潜水器耐压舱焊接工艺开发和制造;首创LNG板片全自动焊接、钛合金双枪-MIG焊接等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约外汇3.3亿元。“工作是修行,产品是修炼,不浮不殆,不急不躁,久久为功。打磨意志、修炼技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崔永杰在宣讲中说。在他看来,工匠精神是坚守初心的品质,体现在每一道工序、每一条焊缝上。

中船725所第九研究室部门负责人马志超在聆听宣讲后表示,深切感受到国家富强的根基之一,就是有许许多多像两位前辈一样的工匠在基层一步一步用自己的经验、汗水为国家战略服务。“作为年轻一代,很荣幸能参与‘国家重器’的研发建设,我将加倍努力,不负前辈叮嘱,不负时代所托。”马志超说。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代表认真聆听宣讲。卢月 摄

当天下午,“新质讲堂”还走进科研一线,在厦门双瑞产业园厂房,与会人员观摩了焊接领域工匠大师的精湛工艺和独特技能。崔永杰现场展示有色金属焊接技术,河洛工匠贺智涛展示黑色金属焊接技术,集美职业技术学校焊接班学生现场进行实操演练,请工匠大师从工艺难点、操作规范性等角度进行专业辅导。现场还围绕焊接工艺、职业发展等话题进行踊跃交流。

本场活动标志着“新质讲堂”正式启动。举办“新质讲堂”,是厦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背景下,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工程、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新质讲堂”不仅是产业工人的培训课堂,也是根植厦门产业土壤,集思想引领、技能传承、创新赋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平台,为传统产业注入更多“新质基因”,为新兴产业培育更多“新质人才”。(卢月 王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