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的南京人文历史,就像大家夏天摇的扇子。”
说起南京人文史,著名作家、学者薛冰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薛冰做客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学院,以“打开折叠的南京”为题,举办《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一书阅读分享会。
南京审计大学原副校长郭宏之、文学院教授洪涛,悦的读书会会长张静出席读书分享活动。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张文秀发表致辞,活动由国际学院副书记、副院长王静主持。
两个关键词:烟水气与帝王州
《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是薛冰第31部写南京的作品,系统梳理悠久南京人文史,打开深藏在历史褶皱之中的故事,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南京。
这部70万字的心血之作,是薛冰十数年沉淀的成果,“之前我写了一部《南京城市史》,出版之后,就有朋友说,那本书里面只讲到城市空间的变化,讲人的内容很少,人文这一部分占比很少。”
朋友的建议,薛冰深以为然。在他看来,城市的空间和城市空间里的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空间是人建设的,同时空间也影响到人的成长。将思考付诸写作,于是《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问世了。
薛冰将自己写作的过程比喻为“打开折叠的南京”,“大家讲南京城市史的时候,讲南京的历史文化的时候,经常有一个情况,实际上讲的是折叠起来的。就像大家夏天摇的扇子,扇子折起来以后,你看侧面好像也有图案的,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图案,它是被遮蔽的和被扭曲的。作为六朝古都,作为十朝都会,南京的建都史一共是多少年?440多年,不到450年。但南京这个城市的建城史有3100年,在3100年中间,我们现在挂在口边的就是450年。所以我说被遮蔽了,还有两千几百年就被遮蔽了。大家都忘掉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把它打开。”
循着“王气隐显、文脉绵延、商贸集散、佳丽沉浮”四条线,薛冰打开南京3100年人文史。象征金陵繁华、文脉昌盛的“烟水气”,和深具古都特色的“帝王州”,则是两个最为突出的关键词。
回望隋唐,“平荡耕垦”可能是误传
回望南京3100年城建史,薛冰正本清源,重新发现那些被折叠得失去了原形的历史细节。
许多了解南京历史的人,如今说起南京在隋唐时期的空间状态,常常会用到一个词“平荡耕垦”。司马光《资治通鉴》也记载,隋开皇九年平陈,“诏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
但薛冰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可信。“司马光的记载,源出《隋书·地理志》。按照其中的说法,隋军占领建康城后,扬州与丹阳郡被‘平荡耕垦’。六朝时期扬州城先有西州城、后有东府城,前者并没有被毁,后者则早在南朝梁时期就被毁了。东府城被毁后,扬州治所迁至齐安寺,位于今东水关以东。陈朝被废,即便平荡,也就是这里。但是,它并不在建康城里面,而是在城外,就是我们今天的老门东大牌坊那里,已经在外郭之外了。”
薛冰还找到了更多重要的证据,比如,隋朝建筑家宇文恺的《明堂议表》,“宇文恺是隋朝最伟大的建筑家,曾受命为隋炀帝营建东都。为了营建东都,他来到建康考察。考察之后,他给皇帝打了一个报告,就是《明堂议表》,讲他在建康城看到的明堂的样子。明堂是帝王朝会诸侯、发布政令、大享祭天、配祀祖宗的地方,是皇宫内最隆重的建筑。在这种事情上,宇文恺绝对不可能说谎。”
此外,从唐人数量庞大的描写南京的诗词可以看出,南京在唐朝时候,仍旧是一个繁华都市,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从这一点,还可以看出南京文脉的一个特点,从3100年前的长干里开始,它就不是搞小圈子,而是把各地的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形成南京的新的门派发展。”
读懂南京,把南京的故事讲给世界
两个小时的读书分享会,师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分享会的最后,薛冰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学院副书记、副院长王静说:“我们通过一本书,加深了对南京历史文脉的理解。在大师的带领下,打开了被折叠的南京,一起还原和探索南京3100年的历史和文化。我个人也是非常崇拜薛冰老师,他从2000年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笔耕不辍,把这事做到了极致。我们南京从来都不缺人文故事,但是缺少像薛老师这样的守护人和传播者。”
王静寄语当天参加讲座的同学:“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我们南审第20个校园读书节,作为国际学院,我们的学生更加要了解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这个城市,扎根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国际交流中,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
来自国际学院2023级的同学张溢轩说,她之前就读了《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南京三千年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书中描写的南京,既有王气隐显的豪迈壮阔,又有烟水气的细腻温情。这本书将南京的沧桑与繁华、历史与现实、地域与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任雨风/文 施向辉/摄 任雨风/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