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也是神舟二十号乘组出征太空的日子,更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55周年纪念日。回首中国航天的发展之路,每一个脚印都闪耀着民族智慧与开创精神。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航天人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航天史诗。
近期,北京多所中小学开展了航天日主题活动,少年们以指尖触碰星辰,用科学精神续写航天强国梦想,让家国情怀在星际探索中拔节生长。
液氮火箭+手掌火焰
航天课玩出"星际穿越"既视感
近日,北京市育英学校举办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课程与科学实验,为学生搭建探索航天科技的桥梁。学校与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党工委、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八所结为党建共建单位,启动街道党工委、航天科研院所和基础教育学校三方联动的“校—社—企”科学教育新模式。
活动现场,在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液氮模拟火箭发射装置,学习反作用力与推进技术,让物理定律从课本跃入现实。学生们还和专家一起通过手掌火焰实验,观察水蒸气层对高温的阻隔作用,直观理解了航天器隔热原理。
当天,学校还开设了涵盖航天科技、国防教育、太空育种等领域的自主选课,让学生在参与实践项目中,实现“兴趣驱动——知识建构——价值引领”的深度学习。
“关于火箭的那些事儿”“关于导弹的那些事儿”“战场上的‘魔法水晶球’——兵棋推演如何预言未来?”等课程从理论维度系统梳理了火箭发展脉络,通过水火箭制作、防空飞行棋竞技等创新形式,引导学生亲历发射流程设计、推演决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探索家”与“大国防”的认知联结。“太空种子的前世今生”课程通过普通种子与太空种子的生长对比实验、动手折纸模拟航天器太阳能板等内容,用“一粒种子看宇宙”的生动方式,让学生既掌握生物技术应用原理,又通过太空生态案例思考地球资源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从天宫家园到载人登月”“人类是如何飞向太空的?”等两个课程通过模拟复杂环境下的航天难题,以航天发展史为脉络,结合全国优秀科普图书与儿童文学作家分享,带领学生全面认知中国航天成就与国际地位,用故事传递航天人的探索精神与家国情怀。
模拟发射、太空翻滚、穹幕观星
京青学子携手探秘“宇宙课堂”
在模拟飞控大厅体验载人航天模拟发射系统,在航天员模拟体能训练中体会太空中的翻滚与旋转,在穹幕星空影院仰望浩瀚星空……4月23日,在中国第十个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举行“探秘嫦娥故乡,共赴九天之月”——丰台区教育系统庆祝航天日活动。来自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北京十八中附小、丰台区嘉佑小学、东南和学区的师生代表,以及远道而来的青海玉树藏族同学共120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一系列精彩航天科技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大国重器的硬核魅力,更在星辰大海的探索中埋下"筑梦九天"的种子。
“飞船环控、发射指挥、外测系统……”“发射前半个小时进行倒数第二次完整系统测试。”“五、四、三、二、一,点火!”来自北京市丰台区嘉佑小学的同学们现场体验载人航天模拟发射系统,在模拟飞控大厅里完成了一次圆满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火箭发射前的倒计时,我的心脏也跟着怦怦跳,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了航天人员工作的那种紧张气氛。”六年级学生张馨艺告诉记者,自己看杨利伟叔叔主讲的“开学第一课”时就对航天员产生出崇拜之情,这次有机会体验模拟发射她感到非常兴奋,也坚定了未来从事航天相关工作的决心。
现场,中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马英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高水准科普课《探秘嫦娥故乡》,精彩的讲解激发了同学们“共赴九天之月”的科学梦想。
小学课堂搬进航天博物馆
8000件文物化身思政老师
近日,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全体师生走进中国航天博物馆开展“逐梦星河·智创未来”主题研学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科技创新实践深度融合。通过现场讲解、参观展品、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零距离学习航天知识,感受航天科技魅力,激发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
博物馆内200余架战机与8000余件文物见证中国航天奋斗历程, “银鹰载史”展区里周恩来总理的座驾里-2专机尤为瞩目,教师以“领袖座驾皮质座椅比书包破旧”设问引发思考,并讲述仪表盘凹痕背后的惊险故事,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先辈奋斗精神。在手工制作环节中,同学们化身“小小工程师”,认真完成裁剪、拼接、组装、调试,在合作中诞生的一个个模型承载着航天梦想展翅“高飞”。这场研学之旅意义非凡,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与梦想的种子,激励他们以航天精神为指引勇攀科学高峰,向着星辰大海逐光前行,为祖国航天事业未来积蓄力量。
对话星空与地球
小学生北大研学解锁宇宙密码
近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中心小学师生代表受邀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参加“聚校际星火,谱协同新章”校际交流活动。活动以“科学启蒙·协同育人”为主线,组织师生参与第三届地球与行星科学文化周开幕式、参观科研成果展及校园红色研学等环节,搭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互动桥梁,助力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
师生们首站走进李四光大讲堂,聆听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主讲的《构建空间地球科学观测体系》专题学术讲座。在这场以空间探测技术创新为主题的讲座中,学生们或凝神倾听科学发展历程,或专注记录知识要点,切身感受科技报国的精神传承。随后,师生们参加了北京大学第三届地球与行星科学文化周开幕式。开幕式上,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成立5周年成果展正式启动,通过古生物化石、珍品矿石展览及科研成果展示,生动呈现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在“天地人文化节”趣味知识互动环节,黄松峪中心小学的小学生们则积极参与科普问答与实践操作,近距离感受科学魅力。
在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丰富的矿物标本、古生物化石展品,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地球演化的窗口。校史馆让师生们深刻感悟北大百年学术积淀与家国情怀。此外,活动还特别安排了北京大学红色研学路线的游览,师生们实地探访校园红色地标,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精神。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张秋颖 赵艳国 付磊 韩冲
通讯员:林汝卿
编辑:张秋颖
校对:姜思瑶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