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不断进步,肺癌治疗格局已实现突破。从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再到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药物,治疗手段的迭代升级使患者生存率得到显著改善。前不久上市的埃万妥单抗作为肺癌领域的第一个双特异性抗体,突破了传统靶向治疗的局限,推动肺癌治疗领域向更精准、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唐可京教授呼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要接受疾病,与癌共存,提高生活质量,不要放弃希望。

推动肺癌慢病化管理:四大关键环节缺一不可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肺癌年新发病例数106万,年死亡病例数73万,位居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之首。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科学早筛”被列为今年肿瘤防治宣传周的核心主题,通过精准筛查与科学评估相结合的策略,可有效提升早期诊断率,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对于肺癌的早期筛查,临床推荐45岁以上有长期重度吸烟史或有石棉、氡、铍、铀等职业暴露的人群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

“在肿瘤防治领域,实现慢病化管理已成为各瘤肿共同追求的目标。要将肺癌真正转化为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需要建立系统的慢病化管理策略。”作为国内肺癌诊疗领域的权威专家,唐可京教授结合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肺癌慢病化管理的四个关键环节。

首要环节是早筛早诊。早期发现不仅能大幅度提高治愈率,也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基础,可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其次是个体化精准治疗,需根据患者的疾病分期、基因突变状态、身体状况等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第三要重视不良反应的识别与管理,及时调整用药策略,减少治疗副作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后,加强患者教育同样不可或缺,患者教育有着双重使命:既要提高治疗依从性,又要建立合理的治疗预期。

唐可京教授强调:“推动肺癌从‘不治之症’向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病转变,从筛查到治疗,从患者教育到不良反应管理,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通过全面落实这四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我们有望让更多肺癌患者实现长期带瘤生存,获得更有质量的生活。”

医患共策:构建双向沟通信任基石

在肺癌慢病化管理的过程中,医患共同决策的医疗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唐教授表示:“要实现真正的慢病化管理,必须打破传统的‘家长式’医疗模式,建立共享、共策的沟通方式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基石。”

肿瘤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种各学科紧密合作的诊疗模式能够减少既往因为科室之间联系不紧密,信息不畅通,职责不明确导致患者就诊的碎片化、困难化现象,确保肺癌患者得到及时、全面、全程的诊治服务。

“MDT最大的价值在于打破‘一言堂’。”唐可京教授坦言,“在基层医院常见‘谁接诊患者谁全程负责’的现象,导致不少患者其实并未获得最恰当的治疗措施。”她所在医院的肺癌MDT是由各科室主任组成的固定团队,每周定期讨论肺癌疑难病例,在开放、平等的协作模式下最大限度的整合各学科优势,为患者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

这种MDT协作诊疗模式不仅弥补了专科局限,更为医患沟通提供了权威依据。唐可京教授总结道:“当医生能以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判断与患者沟通时,诊疗方案更容易获得认同。MDT诊疗既确保了诊疗的规范性,又增强了医患互信,是慢病化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实践表明,规范的MDT诊疗模式能显著提高诊疗质量,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另外对于和新诊断的肿瘤患者沟通病情也是临床常面临的困境,不少患者家属要求完全隐瞒病情,唐可京教授提出具体建议:“我们需要逐步改变‘隐瞒病情’这种传统做法,应该要用一些恰当的沟通方法和形式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既避免给患者突然带来沉重打击,但又要确保患者获得必要的知情权,这对于患者后续接受围绕肿瘤一系列的诊治能否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相当关键”。她特别强调,“有效的医患沟通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以专业判断作为支持。”

重塑治疗格局:联合治疗填补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晚期肺癌一线治疗空白

我国NSCLC患者中EGFR突变率高达30%—40%,远高于欧美人群。其中,携带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GFR Exon20ins)的患者约占2%—5%,是第三常见的EGFR突变类型。虽然此突变的整体比例不高,但我国肺癌患者基数庞大,故实际患者数量仍相当可观。EGFR Exon20ins作为一种特殊的肺癌驱动基因变异,过去常因检测技术限制而被漏诊,且对常规EGFR靶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更棘手的是,这类突变常表现为双肺弥漫转移的肺癌,临床进展较快。在过去的治疗中,这类患者主要依赖化疗,但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随着医学进步,对这一难治性突变亚型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小分子靶向药物舒沃替尼也于2023年8月在我国获批了二线治疗适应证;然而一线治疗仍然存在极大的未满足需求。埃万妥单抗的问世有效填补了这一空白,作为同时靶向EGFR和cMET的双特异性抗体,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克服了小分子药物的局限性,为治疗EGFR Exon20ins晚期NSCLC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埃万妥单抗于2021年5月首先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用于二线治疗,临床数据显示,其单药用于二线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到6.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23个月。

除此之外,在国际多中心Ⅲ期PAPILLON研究中,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GFR Exon20ins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mPFS为11.4个月,显著优于化疗组的6.7个月,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达60%。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是目前唯一一个在EGFR Exon20ins晚期NSCLC一线治疗中展现出全面优势的方案,客观缓解率(ORR)也远远高于单纯化疗。不少患者在接受两程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后,影像学复查即显示肿瘤明显缩小。这一突破性数据为EGFR Exon20ins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标准,并于2024年3月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国内也于今年的2月11日获批一线适应证。

同时,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更新的MARIPOSA研究结果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显示,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Lazertinib)一线治疗EGFR经典突变患者的mOS相比现在的标准治疗—奥希替尼延长至少一年以上,在生存期上获得了显著性的优势。美国FDA也于2024年8月批准该联合疗法用于EGFR突变(19del或L858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

这一系列重要进展标志着EGFR突变NSCLC治疗正式迈入精准化、个体化的新时代。对于长期面临治疗困境的特定突变患者群体来说,埃万妥单抗联合治疗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实质性的生存改善。随着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治疗经验的持续丰富,联合治疗方案将为更多肺癌患者点燃希望之光。

原标题:《构建肺癌慢病化管理闭环,精准医疗新突破为患者点亮希望》

栏目编辑:史佳林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潘嘉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