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本周,广东“南粤古驿道”项目入选“2024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的好消息传来,这份“十佳”名单由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推介,含金量十足。


南粤古驿道西京古道示意图

南粤古驿道沿线分布了物质文化遗产832处,包括省级及以上历史文化名城24个、省级及以上历史文化名镇25个、历史文化村落321个······它反映出广东地区几种最为突出的文化类型,如广府文化、军事海防文化、民系迁徙文化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正因如此,自2016年以来,南粤古驿道的古道修复、活化利用成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推进过程,真正体现全社会的参与,不仅凝聚了从省一级到各地方党和政府的力量,而且有人数众多的“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和大专院校师生投入其中。


梅关古道

实干者们躬耕山林河野,以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为古驿道拂去岁月的尘埃,展现其标志岭南地域文化基因和特色的动人风采。

当羊城晚报·羊城派率先报道南粤古驿道入选上述国家级“十佳案例”之后,曾深度参与过这项工作的“躬行者”们纷纷向羊城晚报记者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黄斌(广东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广东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获得新生

广东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获得新生,我认为南粤古驿道的修复保护和活化有四个意义:

一是以物化的形式承载着岭南的历史文脉。覆盖广东全省的南粤古驿道,是广东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今天,虽然古驿道的经济价值已不再,但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日渐凸显,成为岭南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


连州星子镇古驿道黄村——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

二是它唤起我们的一种深沉而具象的乡愁。去年,我听曹劲委员说,我老家连州星子镇古驿道上的陶母桥已修复。这座我小时候常去玩耍的古桥,十几年前我重走过一次,那时已严重损毁,濒临消失,不胜唏嘘。今年清明,我再去看了看这座修复过的古桥,才知道它的文物价值所在。如果不是南粤古驿道修复工程,这座桥早已随时间流逝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游人走过连州星子镇古驿道上的陶母桥

三是它提供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独特资源。古驿道闪耀在岭南的处处乡关,以连州为例,千年古驿道沿线,层峦叠嶂,河弯水清,古镇古村古树,古桥古亭古道,人们溪涧浣洗,田园劳作,处处是景,处处是画。通过文旅融合,以游径的方式将这些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融合起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充实饱满。

四是它可直接赋能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南粤古驿道联结着广东大大小小的县镇村,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把古驿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通过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休闲体验等活化项目,培育新业态,创造新就业,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焕发新生,为助力“百千万工程”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谢湜(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直面共性问题,提供全国经验

2018年,中山大学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合作成立了南粤古驿道文化研究中心,由我所在的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及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跨学科团队支撑,我们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整理南粤古驿道沿线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内涵,深入分析乡村保护和建设规划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2020年8月,谢湜(左)与葛剑雄教授(右)、吴滔教授(中)等学者考察梅关古道

2019年,我在中共中央党校的实践课程中牵头组建调研小组,与八位学员从北京前往韶关进行南粤古驿道专题考察,并执笔调研报告《省域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

我基于前期参与南粤古驿道研究和保护实践,思考高位推动之后的地方联动与治理延伸、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文化与生态内涵、乡村产业振兴所需的资本和人才支撑等共性问题,以期对全国各省区活化线性历史文化遗产,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构筑乡村绿色宜居生态与文化心态,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这篇报告被评为中共中央党校优秀调研报告,对我是莫大的鼓励。

在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工作之中,我参与了纪录电影《同学们》的前期策划讨论工作,电影中的许多拍摄地点就是我们中大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的田野考察地。

这部作品将历史、现实和未来,把所有人和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让粤北红色教育这段特殊的历史变得可以理解,变得可以亲近,让大众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教育精神不只存在于学校里,也一直埋藏在人民群众的心间。


朱国鸣(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知史以明志,循道以致远

南粤古驿道不仅是古代南北通衢的交通命脉,更是塑造广东国土空间格局的历史基底——从秦汉驿道催生商贸重镇,到唐宋古道串联城乡、贯通山海,千年古道网络深刻影响着广东的城镇布局、人口迁移与文化交融,影响并塑造了广东“山海联动”“南北贯通”的国土空间基底。


2018年1月,三师志愿者在西京古道踏勘、指导修复设计

十年来,广东以整体规划的思维、久久为功的实干将南粤古驿道这一贯通古今、覆盖全省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保护与推动城乡发展、区域协同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古道本体修复、文化挖掘与活化利用,串联生态人文资源,促进价值要素流动,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被列为全国典范。

知史以明志,循道以致远。当前正在实施的“百千万工程”,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振兴工程,更是文化赋能、空间重构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继续遵循空间脉络优化城乡布局,将历史基因融入城乡发展肌理,以文化厚度提升规划设计深度,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跃升。


曹劲(广东省政协常委、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古驿道传递的生命温度

行走于古驿道,几乎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之上。韶关梅关的“一步跨两省”石碑,承载着中原与岭南的千年对话;汕头樟林古港的码头遗址,则诉说着红头船远渡重洋的海丝往事。这些遗迹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岭南人开拓、迁徙、交融的史诗。可以说,南粤古驿道就是岭南文明的露天博物馆。


曹劲在粤北梅关的留影

古驿道的智慧在于“循山就水”。西京古道穿行于乳源喀斯特峰林,崖壁上的苔藓记录着气候变迁;大鹏所城古道与红树林共生,潮汐间可见弹涂鱼与白鹭共舞。修复和活化古道的时候,我们特意保留古道周边的原生植被,为了让更多人可以在徒步中,深入感受山水长卷中的生态课堂。

从人文维度来说,南粤古驿道更是传承着鲜活的烟火气。在台山梅家大院的骑楼下,侨乡阿婆仍用古法制作“鸡仔饼”;仁化石塘村的客家乡亲,会向游客端出传统手艺酿造的堆花米酒——这些非遗技艺曾是古驿道上的谋生手段,如今成为文化体验项目。更令人欣喜的是,沿线70%的村落通过“驿道+民宿”“驿道+研学”模式实现乡村振兴,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

有人问:在高铁半小时穿越千里的时代,为何还要用双脚丈量这些古道?我的答案是:古驿道是一场“慢哲学”的修行。当你仰望梅关古道上的“南粤雄关”石匾,会懂得何为“筚路蓝缕”;当你在西京古道遇见挑盐人后代时,会理解“生生不息”的力量。这些感悟,是屏幕无法传递的生命温度。


马向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教授级城乡规划师、省勘察设计大师):

作为线性空间的古今魅力

近日,南粤古驿道入选国家文物局年度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这是继2012年珠三角绿道网获奖后广东在线性开放空间方面获得的又一殊荣。

南粤古驿道是当年的军事之路、商旅之路,也是民族迁徙、文化融合之路,更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


2018年1月马向明(左立蓝衣者)与设计团队一起到连州考察秦汉古道

南粤古驿道的提出,是充分利用古驿道作为线性文化空间,串联特色村落和自然美景,吸引公众休闲旅游、推动沿线乡村的发展。它实现了文化修复,历史和自然体验,村庄整治和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多元目标。

在广东,绿道的成功是把公众的健康需求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而南粤古驿道则将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结合,以历史文化线路复兴的方式让广大市民走向广阔的历史与自然结合的天地。

古驿道的点滴遗存,是过去千百年广东南来北往历史往事的密码钥匙。走进古道,或是让你亲身体验汤显祖戏剧中描绘的情景,或者让你想象古时赴京赶考书生的艰辛与浪漫;或是看到利玛窦翻越南岭,上京途中在梅关古道上停留小歇的亭子;或是听到山风中传来、宛如林则徐在被贬路上的声声叹息······没错,南粤古驿道将引领着你走进历史,走进自然的轮回。

英国人汤那在总结伦敦绿道时说道:不管是绿色、还是蓝色,不管是在空中的、还是在地上的,只要能够让使用者愉悦的道路就是绿道。在广东,不管是绿道还是驿道,都是让人流连忘返、带给你身心健康的好道。


朱雪梅(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岭南人的发展路径和生命线

南粤古驿道不仅仅是地图上蜿蜒曲折的线条,更是通往历史深处的桥梁,是连接众多村落的人文牵挂。这些古驿道及其遗迹不仅仅是物质遗存,更是岭南文化的瑰宝,是岭南人发展的路径和生命线,寄托着岭南人的乡愁和海外游子归根的眷恋。


2019年梅关古道上虎踞桥修缮现场

2016年广东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以来,我就作为三师志愿者投入到古驿道的保护和扶贫乡村的工作中。特别是2018年受聘南粤古驿道遗存修缮委员会专家以来,我先后参与修缮了韶关南雄市的梅关古道和乌迳古道;清远连州市的秦汉古道和丰阳古道;潮州饶平县的西片古道、麒麟岭和猴子岭古道;汕头澄海区樟林古港第二期;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古道、浈江区上京古道······

以上这些古道主要分布在粤北和粤东地区。其中连接湘粤的连州秦汉古道是与中原沟通最早的古道;连接粤赣的梅关古道兴盛于唐宋,直到明清都是连接中原最重要的大通道;有兴盛于明清的粤东海上第一大港樟林古港;有蜿蜒在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中的古道……

这些古驿道的保护修缮和利用,让千百年来时光岁月积淀的古道遗存,通过线性游径的规划建设,串联起村落、城镇和自然景观等,在今天重新焕发价值!这不仅呈现了红色、古色和绿色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带动乡村特色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盛宴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振兴。


唐曦文(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高级规划师):

从设计师到驿路行者

岭南一带古称百越,自秦始皇开灵渠以南征开始,历经千百年开拓,湘粤、赣粤、闽粤众多古道把中原和南粤大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孕育了广南东路,使今天的广东成为大一统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4月9日,唐曦文在中山岐关古道

在车马时代,古驿道承担着人员、经济、信息沟通的任务,承担着维系国家统一的历史责任。今天,拨开草丛,擦去青苔,攀爬于参差的石阶上,古驿道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前尘往事,就如一位穿越的使者,架起了古今交汇的文化桥梁。

参与南粤古驿道的建设工作,是我作为一名设计师的莫大荣幸。从兴趣到任务再到责任,古驿道的设计工作于我而言,已成为职业生涯中的高光亮点。脚上穿的,从便鞋、运动鞋到专业登山鞋;身上背的,从水壶、相机、无人机到地形图;古驿道已成为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叩问历史故事,领略沿途景色,遥想当年赵佗、东坡、红军先辈们的风采,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慢慢地回味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今天,越来越多的同道中人行走在山间田野之中,古道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文化体验和精神传承的伟大使者!我想,这就是南粤古驿道的价值所在吧。


杜黎宏(广东省“三师”志愿者协会会长、建筑师):

“线性遗产保护+乡村振兴”领跑全国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项目具有多方面意义。

一是通过挖掘古驿道历史文化遗存和历史脉络,推动了岭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二是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通过定期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文创大赛、驿道游学少儿绘画大赛等项目,从体育、设计、艺术多个维度展示南粤古驿道文化底蕴,推动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实现“以道兴村”。


2017年,“三师”技术指导组一行调研珠海长南迳古道

三是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和自然科普教育相融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串联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节点,形成“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是中原与岭南商贸、文化融合的动脉,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内陆延伸的关键通道。其线路涵盖军事、邮驿、移民、侨乡等多重文化层级,成为岭南历史的立体缩影。此外,古驿道还承载了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内迁的学术记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从现实意义来看,该项目构建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的共生模式。古驿道不仅成为串联城乡的“文化纽带”,更通过生态修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同时,其开创的“线性遗产保护+乡村振兴”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多专业志愿者跨界协作为主导,辅助政府开展乡村建设和遗产保护的工作模式开创了国内先河,成为广东唯一。


张强(南粤古驿道视觉总监、设计学博士):

“我们与村民互学互鉴”

我参与古驿道工作的初衷与其他“三师”志愿者一样,就是希望通过广泛、更深入的实地接触和了解广东村镇的人、物、场,为乡村振兴和发展进言献策,提供相关专业的志愿服务。


2020年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五周年标志(左上抽象彩蝶造型,为南粤古驿道图形标志)

近十年的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工作,把古驿道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成“广府文化、海防文化、民系迁徙文化等”互联互通的户外体验网,在标识系统的指引下让更多的人群“可通可达、可游可居、可学可研”。

在村镇工作实践中,我们带去现代造物科技和方法的同时,村民也带来了传统造物思想和技艺;这样的互学互鉴,增进了村民对所处区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对区域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持续保护意识。


2018年6月 ,张强(红衣者)与连州白牛镇附近村民交流

专业志愿者在“一片热土、一湾清泉、一叶绿意”中“奔跑、探索、学习、实践”;带动社会各界为乡村注入“一缕朝阳”,共同振兴乡村——这就是2016年我设计南粤古驿道图形标志想要传达的信息和寓意。


吴永彬(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正高级实验师、博士生导师):

古驿道为植物学科发展带来新思路

植被修复是南粤古驿道修复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古驿道景观、增强古驿道作为游径的知识性和可读性的重要手段。植物不仅是研究对象,更是质朴美好情感的寄托。

基于这份热爱,我积极投身到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专注于古驿道沿线的生态修复、植物保护、科普宣传以及景观提升。


2020年8月,吴永彬以河源关爷埂古道沿线植物为素材,为当地小学生开展自然教育

一次,我带领团队路过乌迳古道上的孔江村,被正在修葺的祠堂所吸引:六根笔直的柱子立在祠堂的两侧与房顶的横梁交织成祠堂的框架,新刷过红漆的柱子在冬天的夕阳下,散发着温暖而醒目的光芒。经询问村中老者得知,这些柱子是用荷木做的。荷木也叫木荷、荷树,是岭南地区的乡土树种,具有耐火难燃的特点。当地人选用荷木作为祠堂的柱子,既出于实用考量,也蕴含深厚的文化寓意。

一方面,荷木生长迅速,树干挺拔笔直,易于加工且具备防火性能。另一方面,荷木谐音“和睦”,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理念。古语有云“家和万事兴”,荷木的使用不仅寄托了当地人对家庭和睦的期望,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国繁荣和谐的美好愿景。

南粤古驿道如同一座鲜活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这里千千万万的植物都同祠堂的荷木一般,作为古驿道的一部分,在四季轮转中,各自讲述着独特的故事,它们既是古驿道沿线自然景观的组成,也是乡村本土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参与其中,不仅持续拓展华南植物学学科史的研究成果,更以南粤古驿道为纽带,将传统植物研究与风土人情的挖掘、历史故事的溯源相融合。

这为相对传统的植物学研究工作开辟了跨界研究、服务与创新等跨学科路径,也为植物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唯有躬身践行,俯身贴近大地,方能发现他人未见的生命图景。


蔡伟国(广州美院美术教育学院副教授):

艺术教育深度参与文化建设

自2016年起,我与广州美术学院梁迪宇老师一起,带领师生团队,依托中国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持续参与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的保护、活化与公共化进程。团队围绕古道文物游径体系建设、红色文化遗址活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导览系统等重点领域,提供了扎实的专业支持和系统性研究。


2024年5月25日上午,蔡伟国为南昆山林场职工讲授植物绘画课程

迄今,我们成功举办了六届《艺道游学·中国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累计吸引超过百万人次亲历古驿道现场实践,网络曝光超2亿次。

2020年,团队又承担省政府重点项目《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任务,探索文旅融合路径的探索,获得关注。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导览体系构建方面,我们团队深入调研,系统推进文物与导视系统的一体化研究。

广美师生团队始终秉持“守正创新、服务社会”的精神,务实低调,扎实开展工作,推动高校艺术资源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持续投入与跨界协同,南粤古驿道逐步成为文化自信的传递路径,也呈现出艺术教育深度参与国家文化建设的独特价值。


方小聪(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音乐编辑师) :

以音乐复活古驿道的文化基因

南粤古驿道作为承载岭南文明的重要文化线路,其中音乐文化遗产的搜集、保护与活化工作很有特点,已形成示范性成果:

自2016年启动古驿道保护以来,广东省组建多个研究团队,深入古驿道沿线开展音乐采风,累计采集古曲、山歌、器乐等音乐素材超200首,并对濒危的“潮汕侨批”音乐、客家山歌等完成数字化保存,建立《南粤古驿道声音档案》等数据库。依托广东音像出版社、高校研究中心(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联合考古、音乐、文旅部门,形成“研究-创作-传播”全链条保护模式。


南粤古驿道上的音乐表演

通过《驿道四季 天籁古音》(获得广东出版政府奖)《鮀城之夜》等专辑,将古曲融入现代编曲,邀请方锦龙等艺术家参与再创作,赋予传统音乐时代生命力。潮语歌曲《夜色小公园》首次被纳入国家级出版项目,实现方言音乐创新突破。

音乐活化行动不仅复兴了古驿道文化基因,更助力乡村振兴。例如,韶关学院通过挖掘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音乐档案,带动地方文旅发展;汕头小公园等节点因音乐IP焕发新生,成为文化地标。


来源:羊城晚报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宋柄燃

校对:杨 琪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