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有网友说,他那里市中心的肯德基也开始没啥人了,以前都是人满为患,尤其是饭点儿,哪怕是不吃东西,也有很多人坐在里面,现在真就没人了。
我家这边附近原来有两个肯德基,2018年搬过来之后,因为这俩肯德基里有小孩玩的滑梯啥的,所以我们遛娃的时候常去。
一个开了至少二十年了,2005年刚来上海的时候就常去,2019年房租到期之后没有继续开了,先是空了大半年,后来变成了一个包子铺,倒是一直维持到了现在。
另一个以前人也很多,但现在也不大行了,没多少人在里面。去年干脆把一半的门面退租了,变成了理发店。
这种情况其实还挺普遍的,不光是肯德基,附近的必胜客也一样,也退掉了一半,也是去年,现在只剩下一半的门面。
附近有个小超市,因为我经常买烟啥的,和老板偶尔聊天。
他说,2022年以前每天流水四五千,那年的六月之后下降了一半,老板最后也只能把三分之一的门面隔开,转租给了一个彩票站。
以前还卖酒,现在把酒全部撤了,不卖了,改成放了两个罐子,卖生啤,十五块一大瓶的那种。去年夏天我也买过不少。
前两天去买东西,老板把柜台都砍掉了一半,说腾出来的地方准备用来放冰柜,夏天到了,可以卖点冷饮啥的。
还有个饭店,是上海本帮菜,以前我们看着人也不是很多,但一直都还在,常看见有本地的老人在里面吃个面什么的,最近也关掉了,分成了三个,一个云南米线还在装修,一个牛肉自助火锅开了快一个月了,还有一部分在装修,不知道是要搞什么。
不过附近倒是开了不少生鲜店,主要就是卖菜,水果,肉,还有牛奶店啥的,看着至少人还挺多的。
更多的店周转率非常高,很多店只开了一段时间就没了。
有个店2020年开的日料店,我们去吃过几次,后来关门了,又有个贵州的老板租下来,搞了贵州酸菜火锅,我还带朋友去吃过几次,今年春节前到期后没有续租,也关了。
还有两个85℃面包房,最近的一个前年关掉了,开了一个快餐店,也没开多久就关门了,后面变成一个羊肉馆,也很快关门了,现在变成了一个药店。稍远一些的一个,最近也关门了。
还有个前几年特别火的蛋糕店,读酥世家,最近也把一半门店退掉了,改成了另一个店,店面缩小了一半。
附近有两个老牌的商场,都是在2020年之后逐步垮掉了。一个先是挣扎,中间还搞过教培、儿童娱乐之类的,但2022年之后也彻底完了。
最后撤离的是华联超市,去年关门之后,四层楼的商场,现在只剩下一楼还有一些半死不活的店开着,其中一个两年前开的饭店,也已经人去楼空了。
前段时间和朋友闲聊,说我们以前见到的商场都是一楼珠宝,二楼化妆品,三楼女装,四楼内衣和童装,男装一般在五楼六楼。现在都不是了,新开的商场,一楼更多的是电子产品、新能源车之类的,以前那种化妆品和珠宝店现在也很少了。
还有些原本沿街的商铺,2018年整顿穿墙打洞的时候,都一起灭了,剩下的为数不多,有些还改造升级了,但生意大不如前。所以我以前说过很多次,以前从地铁上下来回到家,路上有很多各种店铺,现在光秃秃的啥也没有,想买瓶水都没地方买。
有市井烟火气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乱糟糟的,看上去不整齐。现在整齐干净了,但就没那么多以前那种市井烟火气了。
这当然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电商的持续打压,让这些实体商业的利润已经很薄很薄,难以为继,所以很多店铺就被打垮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消费降级了。肯德基这种以前大家都觉得不算贵的,现在很多人可能就觉得有点贵了,尤其是和各种外卖比起来,就显得没有性价比了。
毕竟,谁也不知道冬天有多长,只能先把自己的钱袋子捂紧。
这种情况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更加明显,因为开放程度更高,与外界联系更多,更容易受到冲击。
所以,在过去两三年里,失业率增加,消费明显下降,上海也失去了持续多年的全国城市社会零售总额第一的名头,让给了人口更多的重庆。
与之相应的是,上海的社会零售总额从去年9月以来,一直在下降,北京今年一季度也下降了。就像香港被称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一样,曾经引领国内时尚的上海淮海路现在也已经成了商业中心遗址。
当然,好消息是,全国的社会零售总额还在增加,但能维持多久,现在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