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辱攻击求职者,显然是一种“病”!
“你几斤几两,有工作都不错了,还要求双休?”“你没资格”“下等人”……你能想象这些话出自负责招聘的公司品牌总监之口吗?
近日,一张“求职者咨询公司单双休后被辱骂‘下等人’没资格双休”的聊天截图在网上流传,引发热议。
据悉,涉事公司为佛山市一家商贸有限公司,涉事招聘人员已道歉,公司的招聘信息也已从相关平台撤除。
4月22日晚11点,王某明本人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道歉信,其称对自己在情绪失控下说出的“下等人”等侮辱性言辞深感羞愧,向所有因他的不当言论受到伤害的人郑重道歉。
他提到,自己本应冷静处理分析,但当对方以“没钱学什么开公司,丢人现眼”“滚出去”等极具贬低性的语言攻击自己和公司时,他的情绪被瞬间点燃并选择了最错误的回应方式。
从对话截图看,即使求职者表示了不满意,也不构成招聘人员辱骂攻击求职者的理由。
求职者咨询单双休,过分吗?不过是在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罢了。有人愿意放弃双休谋职,也有人不愿意而转身,双向选择,好聚好散,再正常不过的事。
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基础事实:双休是国家标准,不是施舍。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4小时”是底线,而现行《劳动法》明确规定,标准工时为“五天工作制、每日8小时”!
也就是说——双休本就是应得的,连商量的余地都不应该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个普通求职者问一句“有双休吗”,反倒像是在触碰某种禁忌?
这不是个案,这是某种职场“默契”的集体溃烂。
在太多小微企业、民营公司甚至所谓“创业型企业”里,双休已成为“奢侈品”,要求双休成了“不识抬举”。
甚至很多时候某些公司还会高喊一句:“996是福报!”“我们是奋斗文化,狼性管理。”
这位王总监的言论最刺耳的地方,其实不是拒绝双休,而是那句“你几斤几两”,以及“你没资格”这种明显带有等级歧视的表达。
他不是在就事论事,而是在划分人群等级:有资格和没资格,“可以享受双休”的人和“只能干活不准有要求”的人。
这才是最要命的。好像在他眼里,招人是施恩,给你工作是赏赐,而不是市场的平等交换。
事后,王某明发道歉信,说自己“正在经历被网暴”。
网络放大了你平时说话的恶意,但没歪曲它。
问题的实质从来不是“网暴”二字,而是先有侮辱再有反抗,先有职场鄙视链才有公共舆论的反噬。
尊重别人,不会让你掉价;但侮辱别人,迟早会反噬你自己。
截至发稿,该公司发布在boss直聘、58同城等平台上的招聘信息均已撤除。这封发布在社交平台的道歉信也已经撤除。
23日,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求职者与公司暂未签订劳动合同,不存在正式劳动关系,上述问题属于民事纠纷问题,双方需私下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