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只是网络事件,而是一起非常沉痛的刑事案件。图/IC photo

据“景德镇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一外地网民自称是“廖某某案”肇事者父亲,在互联网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引发关注。

经查,该网民为吸引眼球,利用热点事件博取流量,冒充“廖某某案”肇事者父亲,在社交平台发布涉案相关视频。目前,公安部门已责令其删除虚假信息,并依法对其进行处置。

对于这起通报,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所谓“廖某某案”,指的是近期在江西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的“一家三口被撞身亡案”。2024年10月,肇事者廖某某因和他人发生口角,于是开快车泄愤,导致一家三口被撞身亡。

案情的细节非常悲惨,去世的夫妻均系独生子女,孩子还不满一岁,没想到却在顷刻之间家破人亡,受害者家属也不接受任何赔偿,只求将肇事者判死刑。这起案件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人们对肇事者谴责,也对受害者报以极大的同情。

但没想到的是,这却被一些“流量贩子”盯上了。有人看到这背后的关注度,又想把这当作一门流量生意。于是冒充肇事者父亲的账号便出现了,想方设法蹭热度。

这种行为不仅庸俗而且缺德。须知这不只是网络事件,而是一起非常沉痛的刑事案件。冒充肇事者父亲,不仅不尊重逝者,也无异于在本就异常悲痛的家属身上撒盐,更冲撞了社会的朴素善良。

因此,冒充者被依法处置,可谓大快人心,这种行为既无聊又残忍。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处置,既是清除网络空间的虚假信息,也是保障案件审理有一个正常透明的舆论环境,让社会的关注回归案件本身,而不是芜杂的噪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冒充当事人的蹭流量套路,近些年可谓层出不穷。比较典型的案例还有虚构的“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当时在摆拍视频的评论区,就有人冒充是“秦朗舅舅”。这次冒认家属对事件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迅速增加了所谓的“可信度”,也导致事件传播量级迅速提升,直至最后“翻车”。

这些冒充家属的行为虽然最终被拆穿,但客观上也提出了一个难题:相比于直白的文字、图片等信息造假,这种身份造假的核实难度其实更高。网民可以从事实描述的矛盾中发现端倪,但很难直接验明正身,这也客观上为一些无底线博流量的行为制造了空间。

这为互联网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对于这种自称当事人身份的信息,相关部门应当强化甄别。在一些具有较高热度的网络事件中,类似信息的排查应当进一步提速,避免虚假信息误导公众,进而产生次生舆情。

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对于这类信息也应当强化审核。在信息尚未确定之际,不妨做出一定的提示,比如告知读者信息存疑、身份未经平台认证等,尽可能压缩模糊的空间。

类似的事件对于所有的互联网用户也都是提醒。如今网络造假的门槛已经急剧降低,在一些热点事件的背后,冒出一些“知情者”“当事人”,都不是什么稀罕事。人们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注意查证真伪,而不是轻易被带了节奏,落入了流量生意的陷阱之中。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