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5年大授衔前,在评衔工作结束以后,罗荣桓立即就把结果给汇报了上去。

朱老总在看完名单后怒道:“为什么没有肖新槐同志的名字?”



战功赫赫

肖新槐身为我国的开国中将,他这一生完全可以用“传奇”来形容,让人看来好似励志电影里的主角。

肖新槐出生在湖南分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的清政府已然走到末路,可底层人民的生活却更加凄苦。

自打记事起,肖新槐就和父母一起帮着地主种地。肖新槐父母不仅没有地,甚至就连基础的农具都没有,因此受地主克扣地租也比别人更多。



肖新槐的内心是很渴望读书的,可奈何家里连饭都吃不起了,又哪里有多余的钱供他读书。

那时候像他这样的“放牛娃”还有很多,但肖新槐并没有就这样认命,下决心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好生活,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人有口饱饭吃。

没过两年,辛亥革命撕开了封建统治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全国范围内各种农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



年仅16岁的肖新槐参加了农民起义军,20岁加入工农革命军,并参加了1928年的湘南起义。

虽然当时的年龄小,但在朱德等革命前辈的带领下,肖新槐也逐渐展现出了他的军事素养。

在中共苏区反“围剿”的战斗过程中,肖新槐率部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成功在右后方牵制住了部分敌人,掩护全军主力完成转移。



后来在长征时,肖新槐更是带头跳入湘江,在湘江血战中成功强渡,率先夺得了江对岸的制高点,帮助红军拿下了战役的胜利。

周总理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称肖新槐为“战略奇兵”,足以见得肖新槐在战略战术上的造诣和出色表现。

不过,肖新槐真正崭露头角还是在抗日战场上。



抗战爆发后,肖新槐在山西-河北一带,率领八路军102师独立第二支队,与日寇展开了游击战。

在多次反“扫荡”中,肖新槐发挥出他“战略奇兵”的作用,多次出奇兵、布奇局,切断日寇的运粮和运兵线路,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

要知道,这时的肖新槐也只有30出头,却在各类大小战役中展露出了他惊人的战略布局天赋,颇有演义中诸葛孔明的意思,冀中军民便给他取了个“肖诸葛”的称呼。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任66军军长的肖新槐继续发挥出他用兵入神的特点,屡建奇功,倍受上级领导重视。

只不过,从肖新槐的这些事迹中我们也能感受得到,自从参加革命的队伍以后,每次战斗他都会冲在第一线,丝毫没有因自己指挥官的身份而退缩。



正因多年征战落下的伤病,肖新槐人到中年后,身体状况就一直很差。不过虽是如此,但在收到上级命令后,肖新槐依旧毫不犹豫地奔赴朝鲜战场。

可能是因为战争环境的转变,肖新槐在第一次战役时并没有发挥好,但到了第二至第四次战役,66军又展现出了以往的实力,连彭德怀都忍不住夸赞。



作风朴素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肖新槐也愈发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再适合领兵作战,于是便向上级提出离职休养。

部队上的战友都了解肖新槐的情况,于是便提出给他配几个警卫员在身边照看,这样的做法对有功之臣来说也合情合理。

但肖新槐还是拒绝了这份好意,表示自己离开家乡多年,现在只想回去陪伴家人。就这样,曾经在军中运筹帷幄、战功赫赫的军长,回到老家成了一个朴实的“老农民”。



时隔多年,村里人也知道肖家出了个“大将军”,因此都盼着想到家里拜访,以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可肖新槐并没有搞一点特殊,只是穿着军大衣,坐在田垄上和乡亲们闲聊,问他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如何,吃不吃得饱饭之类的。

那时候国内的物质条件不是很好,许多东西都是有限量的。不论是日常所需的肉蛋奶,还是过冬御寒的棉花被褥,一切都只能按量索取。



肖新槐即便没有这方面的严苛限制,却仍然坚持和乡亲们一样,不搞特殊,每月的给他的采购指标都没用完过。

有时候乡亲们担心肖新槐的身体,带东西来看望他,即便肖新槐又是也嘴馋家乡的腊肉,但一看到乡亲们手里拎着东西就坚决不肯要,实在推辞不过的话就用钱买,不愿占大家的便宜。

也许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肖新槐在个人生活上似乎显得有些没有感情。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战场上敢于冲锋,军帐里能灵活决断,回到农村老家也能做好“农民”。



正是因为这样,即便肖新槐在休养期间慢慢淡出了人们视野,但曾经的战友,包括朱老总都还是很记挂他。

大授衔之前,评衔名单首先由罗荣桓等人拟定一遍,然后交由毛主席等领导同志过目。

在看到名单上没有肖新槐后,一向和善的朱老总也难免动怒,询问工作人员为什么名单上没有肖新槐。



工作人员解释说,当时许多领导都以身作则,坚持授勋工作的公正性。考虑到肖新槐已经回乡休养,所以就没有给予评选资格。

后来在朱老总的坚持下,彭德怀和陈毅也建议将肖新槐的名字加上,因为他虽然已经返乡,但曾经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1955年,肖新槐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不仅是他在长期的战斗中获得的荣誉,同样也是党和国家给予的认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