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埃“文明之鹰-2025”联合空军演训拉开帷幕,中国空军派出歼-10C、运-20、空警-500等先进机型横跨6000公里飞抵埃及,展现远程战略投送能力。以色列媒体《亚洲防务安全》甚至担忧中国此举将“重塑中东威慑框架”。



谁还记得,从歼-8的艰难启航,到歼-10的冲天一飞,中国航空人用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坚守,让中国战斗机实现了从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谈起解放军空军的主战装备,源自米格-21的歼7战斗机是绕不过去的。

歼 - 7的艰难启航

上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经历了一段“蜜月期”。苏联大规模援建中国国防工业,并派出大量专家,然而斯大林死后,中苏两党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加剧,两国根本利益的冲突也日益表面化,并最终摊牌。1960年7月16日,苏联赫鲁晓夫当局招釜底抽薪,撕毁了同中国签订的600个合同还撤走全部在华专家1390名,终止派遣专家,已经签订的合同也同时中止,这其中就包括正计划引进的米格-21。

然而,1961年赫鲁晓夫又主动向中国抛出橄榄枝,表示苏联愿意转让米格-21的生产许可,希望中方尽快派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进行谈判。

经过二十多天的紧张谈判,中苏签订了一份“技术援助协定”,内容为:苏联政府将在1962年10月之前,无偿向中方提供米格-21型歼击机的全套生产图纸和技术资料,以及120架份中国不能生产的飞机原材料、毛坯及附件;中方为此向苏联支付人民币9,032万元。同时,中国还将直接购买12架米格-21成品。

这份协议的签订,使米格-21成为当时中国引进的最先进歼击机,然而协议签订后不久,中苏两国的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签署协议后,仿制米格-21的任务交给了当时全国技术实力最强的飞机制造厂,位于沈阳的第122厂。但是122厂按照苏联提供的资料目录核对时发现,苏方提供的资料中竟然缺失了256项图纸其中包括关键资料206项,包括全机共振、全机疲劳等八大实验资。在当时两国关系沟通不畅的情况下,苏联始终没有补齐这缺少的256项图纸资料。

人家不给,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了,从1961年年底开始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制造厂协同作战对米格-21的图纸等资料进行“补全消化吸收”,1964年9月,首批10架用苏联零件装配的米格-21交付给了空三师,并很快担负起国土防空作战任务。

1964年11月20日,在完全没有苏联专家指导的情况下,米格-21正式开始试制国产零件,最终在1966年12月28日122厂生产的米格-21通过国家鉴定,开始进入批量生产,从此中国“血统”的歼七正式亮相。

1966年1月3日,空三师飞行员鲁祥考在云南马关上空,驾驶米格21首次击落一架美制无人侦察机,这是国产米格-21首开纪录。截止到1968年3月16日,空三师一共击落了6架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全部是米格-21的战绩。



上世纪 60 年代,当时全球都笼罩在冷战铁幕下,面对敌机的频繁侦察,空军即便有了米格-21(国产歼7),其高空高速性能和机动性短板也很快显现,此时,一款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成为迫切需求。

高空截击机歼-8

1965年5月17日,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了歼-8的研制方案,沈阳飞机研究所接过了打造"空中长城"的使命,依靠手中仅有的米格21的设计图纸,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放大歼7+双发配置"的原始方案,最终在1969年推出了中国首款高空高速截击机——歼8战斗机,这个被军迷戏称为"空中美男子"的机型,寄托着国土防空的全部希望。

1969年7月5日,飞行员尹玉焕成功驾机首飞,歼-8初露锋芒。然而,谁也没想到,从立项到原型机仅用三年的歼-8,从首飞到定型却耗费了整整十年。

歼8的研发历程堪称中国航空工业的"成年礼"。一方面源于科研力量和实验条件的硬实力不足,设计团队首次尝试自主改进苏式战机,却因缺乏系统工程经验埋下隐患。最致命的缺陷集中在歼-8的气动布局,尤其是跨声速飞行抖振难题,当时国内既无大型跨声速风洞,也无先进计算流体力学软件。顾诵芬院士为找出问题,冒险乘坐歼教6伴飞,在机身粘贴红色毛线,通过观察毛线流动方向分析气流,最终勉强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是航电系统的滞后,导致原定装备的交流供电系统和机载火控雷达无法按时交付,歼-8 只能先改用简易雷达测距器,这意味着飞行员必须冒险逼近到目视距离,完成危险的"绕尾攻击"。

1985年7月,装配雷达、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 - 8A 获批定型,此时距离立项已过去 20 年。可空军并未满足于此,根据国际三代机发展趋势,提出将歼-8A由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换装大推力涡喷13A发动机,这便是歼-8Ⅱ。

进气道位置改变看似简单,背后是复杂技术难题。不同飞行速度下战机进气量需求不同,原机头圆形进气道激波调节锥设计不再适用。科研人员设计出 2.3 元波系可调进气道,调节前缘压缩面角度调整激波适应不同马赫数。进气位置转移为雷达腾出空间,使歼-8Ⅱ理论上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但因配套中距弹进度滞后,1992年才完成首次中距弹靶试。



1995年底,装备平显火控系统、国产208型火控雷达和霹雳-8格斗弹的歼-8B完成定型,成为歼-8Ⅱ系列首个服役型号。

此后,歼-8系列继续发展,虽经历中美 “82 工程” 合作失败、歼-8Ⅲ 因发动机技术问题下马等挫折,但航空人从未放弃,相继研制出歼-8D(具备空中受油能力)、歼-8HF(适配国产中距弹)和歼侦-8F(战术侦察机)。

未“展翅”的歼击机型

在歼 - 8 艰难前行的同时,我国航空人还进行着其他大胆尝试,比如小巧玲珑,符合游击战理念的歼-12,它空重仅 3.1 吨,翼展不到 9.2 米,采用机头进气、圆锥形机头的蜂腰型机身,固定武器为两门航炮。然而,在空军对空战形势有新认识后,发现歼-12火力弱、航程短等致命问题,1979年6月终止了歼-12研制任务。



还有沈阳601所提出的单发方案歼-9,性能指标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最大马赫数达2.4,升限2.1万米,最大航程3000公里。1970年5月,601所歼-9设计大队南下组建611所。此后,歼- 9性能指标不断提升,从双25(最大马赫数2.5,升限2.5万米)到双26,611为此所先后设计了6种布局、8 种机翼方案,仅鸭式方案就做了6个。但受特殊时代影响,歼-9最终停留在图纸上,1980年研制工作全部终止,但是却留下了12000余次风洞试验数据为后续研发奠定基础。

与歼-9类似情况的还有歼-13,指标与美国F-16原型机接近,601所进行大量风洞试验,计算分析多种组合方案,最终选定带有边条翼的有尾正常式布局、单发、机腹进气方案。然而最终因国产发动机涡扇6不达标,引进国外发动机也困难重重,在1981年3月停止了对歼-13的研制。

歼-10的破茧成蝶

从歼 - 8 到歼 - 13,我国几代航空人付出了无数心血,虽历经挫折,但积累了宝贵经验。1984年4月,基于国防需求,航空工业部科技委讨论三种气动布局方案,其中611所的鸭式布局方案脱颖而出。该方案延续歼-9特点,采用全动前翼提升机动性。

1984年5月,上级将新机型研制总体单位定点在611所和132厂,1986年正式批准立项,命名为歼-10,代号十号工程。



歼-10的研制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没有仿制或者参考对象的情况下,基本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好在总设计师宋文骢经验丰富,在他带领下,611所不到一年时间就确定了总体方案。

但因新设计多,仅在动力系统的选择上,歼-10就经历了多次波折,比如国产第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 WS-10 “太行”就因研制难度远超预期,进度严重滞后,甚至一度有项目下马风险。关键时刻,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国防科工委力排众议,保住了这个型号。

1989年,宋文骢考察苏制苏-27战斗机及其配套的AL-31F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后,决定将这款发动机作为歼-10 的动力系统,这才为歼-10 的研制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气动布局方面,歼-10气动布局采用鸭翼、机腹进气道、单垂尾等设计元素,现在看来,歼-10可能是采用歼-9项目的一些技术储备,比如鸭翼。由此可见,歼-10并不像有些外媒说的那样,是基于以色列的“狮”式战斗机,不仅仅因为中国从未从以色列采购过这款以色列战斗机,还在于中国航空工业在研制歼-10之前,早就有了对鸭翼布局战斗机的风洞测试数据等技术储备。

1997年6月2日,首架歼10飞机总装交付剪彩仪式在成飞公司举行,1998年3月23日,试飞员雷强驾驶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0战机首飞成功,那一刻,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现场欢呼雀跃,宋文骢更是激动落泪,他甚至将生日改为这一天。



此后,歼-10在数百个试飞科目未发生严重事故,2004年隶属成都军区驻守云南的中国空军44师131团换装歼-10 战机,成为中国空军第一个装备该型战机的部队,2006年歼-10正式宣布交付部队使用。

歼-10战斗机具有诸多令人瞩目的性能特点,使其在现代空战中具备强大的战斗力。采用了先进的放宽静安定度鸭式布局,翼身融合体式设计也极为精妙,机身上的大三角翼与机身自然融合,不仅减少了空气阻力,还增加了飞机的内部空间,可携带更多的燃油和武器装备。

今天的歼-10系列仍然不断发展。歼10的第一款机型歼-10A的核心动力系统采用的还是俄罗斯AL-31F发动机,但是中国的航空科研人员并不满足于长期依靠任何外国机器,在歼-10研制工作的同时,中国航空发动机部门一直都在研制一款适合三代机的涡扇发动机,也就是后来的涡扇-10。



涡扇-10A先后在苏-27、歼-11和歼-10上装机测试,推重比达7.5,基本达到了世界航空发动机的平均水平。2022年11月,一款安装了二元矢量喷管涡扇-10B发动机的歼-10首次亮相中国珠海航展,此后,中国军队服役的歼-10系列和歼-16系列战斗机全面换装了涡扇-10B,再也不用采购俄罗斯的AL-31F发动机,中国战斗机队完全实现了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

涡扇-10航空发动机的问世,才真正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俄、欧之后,第四个能独立研制和生产现代战斗机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和地区。



如今,歼-10 及其系列型号已成为我国空军主力机型之一。从歼-10A 到双座的歼-10S,再到采用DSI 进气道的歼 - 10B,以及航电和火控系统全面升级、换装国产发动机的歼-10C。

如今歼-10C还随着对外军事合作走向国际,和埃及空军进行联合演训,大放异彩。

回首这段历程,从歼-7的艰难起步,到歼-10的一飞冲天,中国航空人用十年又十年的坚守,终于换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如今,中国战机已翱翔于世界之巅,可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强国梦想奋勇拼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