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下滑、门店缩减、闭店歇业……
今年上半年以来,作为资本宠儿的高端面店,如今面临集体塌房的尴尬局面。
昔日网红味千拉面,已悄然关闭了200余家门店,财报更是惨不忍睹,投资亏损高达5000万。
紧接其后,和府捞面也公布数据,三年累计亏损超7亿元,门店数量持续缩水,生意之艰难一目了然。
是这碗面不香了吗?还是年轻人不好骗了!
高端美食 撬开中产钱包
味千拉面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早。
1996年,香港铜锣湾就开了第一家门店。
现熬浓郁骨汤的广告打进了每一个爱吃面的人的心里,也开启了中国日式拉面的先河。
进入中国市场10年后,味千拉面在中国港交所成功上市,巅峰时期,全球门店超过了800家,一年能卖出7000多碗拉面。
最忙的时候,想吃到一碗味千拉面要在门口排队一个小时。
即使如此,很多人宁愿等着,也不愿意去吃别的。
凭借这碗面,味千集团的市值曾超过了90亿,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中产、带孩子的家庭和老人。
大多看中的都是宣传中所说的健康和现熬骨汤。
因为味千拉面在中国的成功示范,让很多的本土面食也跃跃欲试。
2013年,和府捞面登上历史舞台。
和味千拉面这种舶来品不同的是,他主打的不光是现熬骨汤,还把目光对准了文化输出这一方面。
装修的古色古香,用餐环境是书房式的,选址都在大多一二线城市的中高端商场。
光看这定位,就知道骗不了穷人,但一碗面再高端能高端到哪里去呢?
不过得益于中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比味千拉面发展的势头还要迅猛。
2021年,问世8年后,和府捞面就在E轮融资中斩获了8亿元,估值猛增至70亿元。
一碗均价40--50的面,撬开了中国中产阶级的钱包。
几万块的包包舍不得买,几十块的面还是吃的起的。
但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暗藏危机。
危机显现 口碑爆雷
2011年,媒体就曝光了味千拉面一直卖力宣传的,所谓大骨头熬制的浓汤不过是浓缩液勾兑的。
几轮博弈之后,味千拉面承认了这起爆料。
但是他们仍旧嘴硬的说,我们用的浓缩液是自己用猪骨头熬得。
谎话说的多了,先骗到的人是自己。
这则爆料之后,味千拉面的股票一路下滑,也越来越浓缩,最高时期跌幅超过了7%。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出事之后的味千拉面非但没有第一时间整改,反而做了一个“作死”的决定。
2012年,味千拉面的产品价格上调10%。
难不成价格涨上去了,就能证明他们用大骨头熬汤了,运营者的脑回路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市场对于这次调价,给出他们一份很好的答卷,净利润相较上一年直接缩水一半。
同样的困境不会只出现在同行业一家店的身上。
2024年3·15期间,“和府捞面被曝含预制菜”的词条迅速登上热搜。
作为一个以养生为噱头宣传的面馆,却有不止一个顾客看到后厨把塑料袋包装的底料丢进锅里加热。
一个料包保质期就有100多天,里面有没有添加科技与狠活不用想也知道。
花四五十块钱只为了吃一包方便面吗?食客都不是傻子。
除了预制菜风波,黑猫投诉平台上还有不少人说,在和府捞面里吃出了发霉的黑色物质。
这件事在冲上热搜之前,新浪网就在2023年发布过一篇名为《和府捞面走钢丝:拿料理包做骨汤,放“2万家门店”的大卫星》的文章。
可见,这样的操作由来已久。
更有网友说,和府捞面才是预制菜的鼻祖。
能否成功自救?
不过,因为时代的不同,早在和府捞面预制菜危机之前,财报就非常难看了。
根据绝味食品公布的财报,和府捞面自2020年至2022年的净利润一直是亏损状态,三年亏损甚至超过了7亿元。
来自江苏经济报
关于这一点,他们并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是都归因在了扩张时期增大的营销费用,和疫情管控的影响。
负责人一直觉得,这样的情况在疫情过去之后是会好转的。
2023年,和府捞面不再端着架子了,而是把加盟店开到了三四线城市,瞄准了下沉市场。
这个举措并没有成功自救,于是第二年他们开始全系列降价30%。
这个举动足矣证明“坐不住了”,财报实在是太难看了。
老大哥味千拉面的处境更是难上加难,为了实现扭亏为盈,直接关掉了大部分亏损的门店,这样就少了一大笔运营费用。
这也能证明,他们面临的形势也相当严峻。
高端面馆的困境不止出现在这两家的身上。
高端兰州拉面陈香贵这两年步子走的也十分的艰难。
很多网友在社交软件上吐槽这些高端面馆,不仅用料“节俭”,味道也一日不如一日,根本不值这些钱。
再加上这几年经济下行,降级消费的风吹了一次又一次。
如果这些打着情怀,讲着故事就想卖高价的所谓“高端”面馆,再不做出改变,未来的财报只会更加的难以入眼。
一碗面落到实处,是味道好,能填饱肚子,价格公道。
除此之外,高大上的装修,上百字的品牌故事,都不是食客所关心的。
退一万步讲,都瞄准下沉市场了,还端着架子不肯让步,能得到什么好的结果呢!
参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