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欧洲议会法律顾问团队正逐条核对与北京的谈判文本——这场持续四年的制裁僵局,终于进入倒计时,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2021年,欧盟以所谓“人权问题”为由对四名中国公民和一个组织实施制裁,中国随即反制,对欧盟10名个人和4个实体采取对等措施。四年间,中欧高层对话几乎停滞,欧洲企业界怨声载道。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仅2024年,欧盟车企因中国市场准入受限损失超120亿欧元。

转机出现在2025年3月。欧洲议会突然撤销限制议员与中国官员会面的规定,允许在多边论坛进行接触。4月中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公开演讲中罕见释放缓和信号:“欧洲需要与中国建立更具韧性的合作关系。”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欧盟对华政策的“战略转向”。而此时的大西洋彼岸,特朗普政府正挥舞“对等关税”大棒。4月2日,美国宣布对欧盟加征20%关税,汽车、农产品等关键领域首当其冲。德国大众集团财报显示,其在美市场利润因关税缩水18%。



更令欧洲担忧的是,特朗普政府要求欧盟在对华关税谈判中“选边站”,甚至暗示将限制欧洲企业在美投资。欧洲陷入两难:一方面,美国仍是其最大出口市场(2024年欧盟对美出口额5019亿欧元);另一方面,中国占据欧盟进口总额的21.3%,仅新能源汽车一项,中国就占据欧盟市场37%的份额。法国外长私下向媒体坦言:“如果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欧洲将失去一切。”

4月22日,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团长雷蒙迪秘密抵达北京。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装有一份特殊的“和解方案”:欧盟同意撤销涉疆制裁,中方则需在电动汽车关税、农产品准入等领域作出让步,同时放宽对欧洲葡萄酒、乳制品的进口限制。雷蒙迪在与中国商务部官员的闭门会议中透露,欧盟已准备好重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并考虑在5G、绿色能源等领域与中国开展技术合作,欧洲抢先一步,准备与中国和解的举措令华盛顿坐立不安。4月23日,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警告:“任何损害美国利益的交易都将付出代价。”



但话音未落,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就向投资者承认,中美关税对峙“难以为继”,暗示可能大幅下调对华关税至50%-65%。这种矛盾姿态暴露了美国的焦虑。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美国对华加征的145%关税中,93%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导致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缩水4.3%。而欧洲的抢先和解,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若欧盟抢先一步与中国达成协议,其他国家或将效仿,进一步削弱美国的全球贸易主导权。

面对欧美博弈,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方愿与欧盟在平等基础上对话,但反对任何“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的交易。与此同时,中国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和RCEP,2025年一季度对东盟出口增长11%,部分抵消了对美贸易收缩的影响。截至4月24日,中欧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



欧洲议会发言人证实,只要中方点头,正式确认取消制裁,议长梅索拉将立即通知各党团领导人。这场博弈的本质,是欧洲在“经济依赖”与“战略自主”之间的挣扎。前欧盟驻华大使史伟在《外交政策》撰文指出:“欧洲若想避免沦为中美博弈的牺牲品,必须在经贸领域与中国达成妥协,同时在安全问题上保持对美合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