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风筝:在天空书写守正与创新的中国答案——解码非遗传承的“鸢城范式”
一只风筝能飞多高?
当竹篾与碳纤维共舞、手绘丹青与数字代码交响,这个看似童真的问题,实则是潍坊风筝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4月19日,和风拂煦,纸鸢竞逐,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在潍坊启幕,千余风筝在世界风筝公园次第升空。其中,杨红卫、郭洪利、张效东三位风筝传承人,用截然不同的轨迹在天空写下答案:守正者锚定文化根脉,创新者冲破想象边界,而智慧者早已在云端架起传统与现代的鹊桥。
守正者说:竹篾上的文明密码
“无论风筝如何创新演变,能够放飞始终是根本与核心所在,这绝不可动摇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红卫抚摸着一条30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竹节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条风筝并不一般,它是为纪念中古建交65周年特制,同时也是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参赛作品。其65个腰节象征着中古两国友谊的年轮,腰节图案巧妙融入了中古建交标识图案,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杨红卫对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与美好期许。
“1988年,我的叔叔作为代表,与年画大师杨乃忠一道,肩负着传播家乡文化的使命,受邀奔赴古巴开展交流活动。这在村里也是最早的民间出国交流事例。交流期间,他们将潍坊极具特色的龙头蜈蚣风筝制作技艺进行展示,让古巴民众得以领略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杨红卫回忆起这段往事,眼中满是自豪。如今,她希望借由中古建交65周年风筝作品,再次架起中古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国际风筝会的舞台上,向世界展现中国风筝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杨红卫,作为杨家埠风筝第15代传人,在她的记忆里,坚守是刻入基因的使命。1986年3月,杨红卫祖父杨同科制作的360米长龙头蜈蚣风筝在潍北放飞场引发轰动,吸引了美国《洛杉矶时报》等国外媒体的目光,这些海外主流媒体纷纷以整版篇幅进行报道。杨同科教导“劈竹误差在1毫米左右”,这种近乎执拗的严谨,诠释了潍坊风筝的“扎糊绘放”四大工艺为何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守正绝非固步自封——杨红卫工作室里,青花瓷配色的《喜鹊登梅》风筝与杨家埠传统年画风格比邻而居。
“男性从事风筝行业居多,但女性的细腻在工艺与审美上具有独特优势。”她笑着展示一款黑金配色的龙头蜈蚣风筝,“这是我设计的色彩,原来传统龙头蜈蚣是没有这种颜色的,大部分都是红的蓝的”。
新者志:非遗风筝破界腾飞
“非遗如果只活在博物馆里,就真成‘遗产’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说道。他与《王者荣耀》游戏合作,精心制作了孙悟空造型风筝。这款与腾讯合作的作品,将游戏IP的流量转化为传统文化的“新粉”。
在参与法国贝尔克国际风筝节和央视《美美与共》节目中,郭老师收获满满。在风筝节上,郭洪利与法国艺术家又共同创作了的新的“悟空风筝”,引起当地市民热烈反响。“中国风筝惊艳了世界,与外国艺术家的合作创作,彰显了文化共鸣”。
央视节目将这段经历搬上屏幕,让更多人看到潍坊风筝不仅是传统手工艺品,更是连接世界的文化语言。“非遗传承需要‘走出去’,在交流中展现独特性,也在碰撞中激发新可能”。
作为第42届国际风筝会的焦点之作,“和平精英大飞机”风筝由郭老师带领团队与腾讯再次深度合作打造。该风筝全长15米,翼展超20米,以全立体造型完美复刻游戏中的经典飞行器。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单面吃风风筝,这架巨型飞机从机身到机翼均采用立体结构,全方位展现潍坊风筝“扎、糊、绘、放”的精湛技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元素巧妙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庞大的体型,是如何实现轻盈放飞的呢?郭老师介绍,传统竹骨与玻璃钢材质难以满足重量要求,团队最终选用轻质高强的碳纤维材料,将总重量严格控制在100斤左右,仅为传统材质预估重量的十分之一。面对全立体造型带来的起飞稳定性挑战,制作团队邀请航空航天专家与无人机领域专业人士联合攻关,通过反复调整碳纤维骨架布局、优化气动外形,历经数十次试验,成功解决折翅、翻转等难题。
“潍坊风筝向来有‘万物皆可飞’的底气。”郭老师表示,创新的大胆背后是技艺的底气。他的工作台上,碳纤维竹骨混合支架与纯手工雕刻的齿轮组并存。他翻开手机相册:诺基亚极简风格风筝、肯德基与匹克等联名款风筝……“跨界不是贴标签,而是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
谈及潍坊风筝的未来图景,郭洪利满怀憧憬:“让潍坊风筝从‘技艺传承’升级为‘文化生态’,形成‘匠人培育-创新研发-市场推广’的良性循环。”
融合者道:在天空寻找最大“公约数”
75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是潍坊风筝界的“活字典”,也是科技创新的“老顽童”。他的工坊里,LED灯带与传统工笔画的飞燕风筝共处一室。“吃风十分,留七分,谢三分——这是风筝的哲学,也是传承的智慧。”老人演示着自制的齿轮传动装置,竹制飞鸟的翅膀随微风缓缓开合,“年轻人喜欢动态效果,我们就用榫卯结构实现,比电机更轻更灵动。”
“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传技艺、留匠心’。”张效东感慨道。回顾往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筝技艺曾是备受追捧的“金饭碗”,学徒每日能挣7-8元,远超生产队一天7分钱的收入,各地学徒纷至沓来。然而,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如今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教育和生活成本压力,非遗传承的收入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导致愿意投身其中的人愈发稀少。
面对传承困境,张效东主动走进校园,利用周末时间义务教学。在中小学开设的“风筝课堂”里,孩子们亲手触摸竹骨、绘制图案、调试放飞,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魅力。尽管经济回报微薄,但政府对非遗的重视给予了他坚持的动力。“传承不能只靠情怀,更要从基础教育扎根,让年轻一代在文化认同中自发接棒。”张效东坚定地说。
“科技是创新的工具,但传统技艺是‘根’。”张效东自幼对机械与绘画充满热情,他大胆尝试在风筝中融入声光电技术,让飞鸟风筝扇动翅膀、眼睛发光、发出鸟鸣。然而,这些创新的核心始终围绕着竹骨结构,通过手工雕刻的竹制齿轮实现联动,确保风筝“轻、巧、灵”的特性不变。正如他所讲过的:“你可以用APP调风筝角度,但永远别忘了怎么用手感知风的力量。”
丝线有多长:系住文化的魂,放开飞翔的翅膀
当潍坊风筝在厄立特里亚升起时,当地儿童追逐欢呼的画面被媒体镜头定格;再到潍坊风筝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片段印证着:真正的文化对话,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输出。
“龙头蜈蚣的每一节都必须均匀受力,否则飞不起来。”杨红卫的比喻意味深长,“文明交流也是如此。”当潍坊风筝年出口额突破3亿元,当全球85%的风筝烙上“中国制造”印记,这些数字背后是更珍贵的命题——如何让传统技艺成为“流动的文明”?三位传承人的实践给出了答案的全貌: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根。就像那根牵引风筝的丝线,既系住文化的魂,也放开飞翔的翅膀。
从潍坊的天空望向世界,每一只风筝都是中国故事的注脚。它们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代人的呼吸里;真正的对话,是让不同文明在风中认出彼此的模样。当春风又起时,这些竹骨绢翼的使者仍在续写新的可能——关于技艺的生生不息,关于文明的美美与共。
(这篇文章由作者胡伟利用工作之余的业余时间,在家中完成。创作期间,胡伟历经多个日夜的熬夜努力,最终形成了这篇佳作)
作者:胡伟
作者简介:
作者 胡伟
胡伟,山东商报潍坊站新媒体中心总监,一位激情满怀的优秀媒体人。他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为人正直,执着追求真、善、美,讲好更好潍坊故事。他扎实践行“四力”,用脚力探寻真相,用眼力捕捉细节,用脑力深度剖析,用笔力书写精彩。他投身精品视频采编工作,执导、编写脚本与文案,精心拍摄和剪辑。为“大潍坊一体化”宣传贡献力量,奉献出一批传播力强的优秀作品。他以实际行动展现媒体人担当,是讲好潍坊故事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