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廖家湾申报打造“黄埔村”建言献策座谈会
千纸鹤
今天下午,应邀到廖家湾参加为廖家湾申报打造“黄埔村”建言献策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有:
宁宜南,淮南市政协原副主席(91岁)
程勋贵,淮南市政协原副秘书长
卢万柱,淮南市民政局原党委书记(89岁)
程晋仓,淮南市政协联络室主任,机关党组成员
王振民,原天一袜厂退休干部
李丽,安成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姚尚书,原淮南市人大常委、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杨鋆,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
廖兴和,原安徽华强玻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89岁)
廖亚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淮南书画院副院长、秘书长、著名书法家。
廖延竹,廖家湾革命纪念馆馆长等。
座谈会上大家围绕廖家湾申报打造“黄埔村”,从各自的角度,积极出谋划策。
程晋仓先生、原市政协副主席宁宜南先生、姚尚书先生,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受到与会者,特别是在座的廖氏宗亲的普遍赞誉。
右一程晋仓先生、右二宁宜南先生、右三 卢万柱先生。
左一姚尚书先生、左二程勋贵先生
左一廖延竹女士、左二廖亚辉先生、左三李丽女士
下面是笔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打造“中国黄埔第一村”(或安徽黄埔第一村、或黄埔村),这个名称很吸引人,这就是我们的特色,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博眼球。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论证,证明我们是“中国黄埔第一村”,一个非常普通的仅1000多人的小村庄,前后20多年竟然出了37位黄埔生,而且又都是我们廖家的子弟,这足以让我们这个廖家湾及淮南人自豪。
如果能打造成功,不仅能给我们淮南的文旅事业添砖加瓦,同时首先受益的必是我们廖家湾的乡民。目前淮南的文旅项目还是比较寡薄的,看点、游点还不是很多。这就得靠我们不断的挖掘、宣传、推广,广而告之,才能让外人知道我们,认识我们,从而产生来一探究竟的欲望。
要打造,那就得有东西展示给人,不单单只是一些歌功颂德的文字、图片,关键还是要有一些实物。比如参加广州起义的廖梓英、黄埔六期的廖传枢、著名的廖氏三兄弟(廖运泽、廖运升、廖运周)等等,这些名气比较大,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比如通过他们的后人、朋友、社会上等,收罗一些与他们有关的东西,如书信、使用过的办公桌椅、代表证、老照片、各种证书、手稿、日记、文件、茶具、徽章、奖状、书画作品、一些报道过他们的实物报刊,少用复制品。
现在我们的展馆就是图片展,实物缺乏比较严重,这也限制了我们向有关部门申报。我之前与有关部门的同志聊到廖家湾这个话题,他们和我的看法是一样的。再说,游客来了,看见的都是翻拍的图片,首先感受就不一样。有了实物,那就拉近了游客与展品的距离,增加了代入感,同时也能吸引人的目光。
另外,我们可以在村里寻找一下那些廖氏杰出代表人物的旧居,挂上“某某故居”的牌子,再弄个百十个文字简介一下。弄好后,再制作一个村内游览路线图,指示游客。
“中国黄埔第一村”这个牌子如果能被官方认可批下来,那么这里面可是大有文章可做,希望能找到突破口。目前全国上下都在挖掘自家的特色、历史、文化、风景点,希望能搭上发展发展文旅的这班车。毕竟这个牌子,也符合总书记关于发展文旅的“人无我有”的讲话精神。这就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底气。鉴于目前有关方面可能避讳谈“民国史”,咱就从他们的红色历史作为突破口,程晋仓主任3月25日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的那篇“廖氏子弟助力淮南解放”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做这些基础工作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向外界推介廖家湾”中国黄埔第一村“。说实话,不要说外面了,就是淮南人,恐怕都没有几个知道,我们淮南还深藏着一个“中国黄埔第一村”这么好的文旅资源。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失误吗?当然可能也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现在是抢流量的时代,也就是要高调做事、高调宣传,你不宣传,谁知道呢?我想可能就是我们廖家湾的村民以及从廖家湾走出去的廖氏子弟,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的。
流量来的,我们所要的效果才能达到。没有流量,只埋头苦干,一切都难实现。现在不缺亮点,你不干,人家干,你只能看人家成功。
那么流量怎么来?现在是短视频时代,是快餐文化时代,一定要正视短视频的威力。你没看见吗?连央视及地方电视台等官方媒体都入驻短视频平台了,还有那些名人都放下架子,进驻短视频,为什么?以前那一套,现在没人看了。短视频的好处就是短平快,受众面广,流量大。所以建议我们廖家湾“中国黄埔第一村”这个牌子要有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制作一些短视频发布,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有一定流量的短视频博主来替我们宣传,利用他们的流量带动廖家湾的流量。
另外再开一个“中国黄埔第一村”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相关的文章,可以满足想深入认识了解我们廖家湾历史的朋友。每期文字控制在2000字左右,图文并茂,多了可以分期发。因为现在的人都是快节奏生活,能静下心来看文字不多了。文章可用新写的,也可以转发以前的文章。要多接地气,不要高高在上。转发前,出于对人家的尊重,最好事先征求一下作者的意见。避免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局面。这方面的文章,可开发的很多,足够用上几年的。
资料的选择,开始可以有续。以后根据各资料结合时事,对口发布。
最初的几篇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开局打响了,后面就好办了。
发文周期,可一周一更,也可十天一更。这个可以根据你们自己的资料来定,后续即便乏力,但那时社会影响已经呈现,也就不十分重要了。
如此一来,不仅流量上去了,而且社会影响力也上去了。
此时,还担心什么“蝴蝶不来”吗?
当然,我们思想上也要有所准备,流量不可能是永远都居高不下的。有高潮就会有低谷,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吸引来下一波流量,那就是不断的制造热点。我们看看寿县这几年都是怎么玩的,现在的流量与知名度比几年前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