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不高超过50岁就找不到活干?不存在的!(引题)
跟着“头雁”,北上务工有钱赚(主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杨
4月18日一早,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城区,五十余名平均年龄超50岁的村民,拿着大包小包集结在岑小江的贵州岑氏快客劳务有限公司门口,等待乘坐直达宁夏的大巴车北上务工。
到达宁夏后,他们的目的地不同,有的留在宁夏蔬菜基地种菜,有的前往内蒙古的生态工程点种树。
与东部沿海省份不同的是,北方的种菜种树工作对务工的年龄、文化水平多了些包容。
61岁的李胜必手上拎着行李,黝黑的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去年,他通过岑小江介绍,第一次远赴内蒙古管理一支在沙漠里插柳的队伍。“几十号人住在蒙古包里,除了赶集远一点,没什么不方便。”
“以前在家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带队伍,工资高的时候一天能有400元呢。”他说,“今年我又跟着岑总干!”
跟去东部沿海省份打工不同,大家等天气暖和才出发,10月北方下雪后就返回。外出务工晚、回乡早,还挣得多,相比在家打零工,这份工作显得格外诱人。
40多岁的梁小香也感同身受,“文化水平不高,年纪也大了,去沿海打工,可以选择的工作比较少。”
自从在抖音平台看到岑小江发布的用工视频,向老乡多方打听真实性后,她动心了。“去年到宁夏永宁县种菜,忙的时候一天工作15个小时,一个月能挣一万二三,一年下来挣七八万。”梁小香说,“两个儿子都还在上学,家里正是用钱的时候!”
将上千名散落在各地的劳动力聚集起来,精准送到数千里之外的用工点,并确保过程的顺畅安全,核心在于“头雁”岑小江。
“我最初搞蔬菜种植,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又是党员,就想多为大家多做点事。”岑小江说。
外出跑销路期间,岑小江了解到很多地方有用工缺口。回到家乡后,他发现好多上了年纪、文化不高的乡亲找不到活干。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为两方牵线搭桥。
2020年,他开始尝试组织劳务输出,没想到一呼百应,前来寻求工作机会的乡亲不仅覆盖紫云,还有周边县区村民。随着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他成立了贵州岑氏快客劳务有限公司。
“北方的农业基地需要大量会干农活产业工人,我们贵州‘老把式’们正好符合标准。”岑小江说。
5年来,由于累计组织几千人外出务工增收,岑小江获得由安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安顺市2023年度优秀‘头雁’称号”。
收获这份荣誉,岑小江感觉自己所做的事更有意义了。今年,他投入资金购买4辆全新大巴车,让外出务工的乡亲实现“点对点”直达。
采访期间,岑小江的电话响个不停,都是各地打来咨询务工信息的。他熟练地记下需求,与手机微信群里不断滚动的用工信息进行匹配,俨然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人力资源调度中心”。
4月18日10时30分,大巴车抵达公司门口,满屋人员满怀憧憬,陆续提着行李上车。
次日晚7时,大巴车从穿沙公路一路疾驰,终于抵达目的地——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李胜必迅速将行李收拾好,清点员工、购置物资。
4月20日天光已亮,他和21名贵州老乡带着午饭来到项目点种植柳树。不顾无边荒漠里呼啸的大风,工人奋力将柳枝插入黄沙,构筑“锁沙”柳方格。李胜必感慨:“大家只管埋头苦干,既参与了沙漠治理,也挣到钱补贴家用,这份工作很实在。”
“头雁”是指外出务工人员中有能力、肯组织、能奉献的,每年带动一定数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员。近年来,安顺市着力推广“头雁引领、群雁高飞”的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输出模式,带动更多人外出就业。
据统计,2024年,安顺市1000名“头雁”组织超2.8万人外出务工,取得人均带动就业超过28人的显著成效。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