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硝烟未散,全球供应链剧烈震荡。一些国家选择沉默观望,另一些则试图在博弈的裂缝中捞取利益——澳大利亚无疑是后者中的典型代表。澳大利亚想要干什么?如此战略短视,只是为了讨好美国?
最近,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放出狠话:若连任成功,将“强制收回”中国岚桥集团租赁99年的达尔文港,甚至不排除动用法律手段“强行征收”。与此同时,澳防长公开表态“不会与中国合作应对特朗普关税”,摆出一副对华强硬姿态。然而,戏剧性的是,澳贸易部长法瑞尔却急忙“灭火”,强调中澳经贸互补性,称“中国是澳大利亚不可替代的伙伴”。
这是典型的“红白脸”手段:总理和防长唱白脸、贸易部长唱红脸,明显反映出阿尔巴尼斯政府试图在中美之间“走钢丝”的心态:既想通过迎合美国的安全诉求巩固盟友关系,又舍不得放弃中国市场带来的真金白银。数据显示,2024年中澳贸易额高达3270亿澳元,其中铁矿石占比62%,中国市场的需求直接支撑着西澳州18亿澳元的矿业税收。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骑墙心态,早已成为澳大利亚外交的常态。
阿尔巴尼斯为何会盯上达尔文港?这件事绝非单纯的商业纠纷。2015年,中国岚桥集团通过合法竞标以5.06亿澳元拿下港口99年租赁权,并投入超2亿澳元升级设施,将货运量从500万吨提升至3000万吨,为当地创造300多个就业岗位。然而随着美国在港口附近扩建军事基地,澳方就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发难,要求中企交出控制权,这在前总理莫里森时期最为露骨。
事实上,美军基地早在2015年租约签署时便已存在,所谓“安全威胁”不过是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的借口。现在阿尔巴尼斯政府也是强硬表态,是准备彻底投靠美国了?情况可能有点复杂,阿尔巴尼斯政府事实上同样不喜欢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他拿达尔文港说事,很大程度上是为5月大选拉票,通过炒作“中国威胁”分散保守党的选票,并且转移国内通胀高企、民生凋敝的矛盾。
所以阿尔巴尼斯很可能是玩“两头下注”的游戏,也想趁机薅一把中美的利益。但阿尔巴尼斯显然忽略了一件事:如今的中国,可不会让人白薅羊毛,我们早就亮明了态度:若是谁敢拿着中方利益去跟美国做交易,中国“绝不答应”!
除了口头警告,事实上,中方在稀土领域“鸣枪示警”,这才让澳大利亚企业真正感受到压力。中国宣布限制中重稀土出口后,全球供应链骤然紧绷。一家澳稀土企业高管透露:公司电话被打爆了,欧美客户急着锁定货源,但谁都不敢签长期合同——怕中国下一步制裁落到澳大利亚头上。
这种恐慌绝非空穴来风。中国掌控全球60%的稀土开采量和85%的加工产能,而澳大利亚虽拥有稀土资源,却严重依赖中国的冶炼技术。中方的稀土反制,证明了一件事,在复杂的产业链中,中国手握“一票否决权”:稀土开采必需的化工原料、磁材专利技术均被中国掌握。阿尔巴尼斯政府若继续挑衅,只需一纸出口管制令,便能令澳稀土产业瘫痪。
澳大利亚并非第一次因站队美国而付出代价。2020至2022年,前总理莫里森政府跟随美国炒作“病毒溯源”,导致煤炭、龙虾、葡萄酒对华出口暴跌,损失超200亿澳元。当时美国企业趁机抢占澳在华市场份额,仅牛肉一项就吞下37%的份额。如今,阿尔巴尼斯政府似乎重蹈覆辙:一边接受中国120亿澳元的天然气订单,一边在安全审查中针对中企,仅2025年3月就发起17起针对中国的“国家安全调查”。
若这次达尔文港事件引发中方反制,首当其冲的将是铁矿石贸易,中国已与几内亚签署铁矿开发协议,随时可削减对澳依赖。此外,澳大利亚还可能面临三重危机:首先是经济悬崖,若中国削减10%铁矿石进口,澳GDP将直接损失0.3%,西澳州税收锐减18亿澳元;其次是信誉破产:强行撕毁达尔文港协议,将吓退国际投资者,岚桥集团通过国际仲裁索赔的金额可能高达29亿澳元;最后是战略孤立:东南亚国家普遍拒绝选边站,而澳却因过度亲美被贴上“反华急先锋”标签,让澳大利亚“奔向亚洲”的战略化为泡影。
阿尔巴尼斯政府是时候清醒了:与其在“两面下注”中耗尽国力,不如学学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等国,坚持本国利益优先。真正的“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靠军事基地堆砌,而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经济基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