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对外扩张和舰船技术的发展,美国开始大力扩充海军,设计建造了多款新型军舰,包括防护巡洋舰、装甲巡洋舰、战列舰等。不过虽然数量不少,但在技术水准上与欧洲列强还是有一定距离,只能说在追赶的道路上。今天以美国防护巡洋舰领域的代表作——“奥林匹亚”号为例,拿数据说明一下与世界一流防护巡洋舰的差距。


现存于世的“奥林匹亚”号

“奥林匹亚”号由美国旧金山联合钢铁厂建造,于1891年6月17日开工,1892年11月5日下水,1895年2月5日正式加入美国海军,是当时美国海军最新式和最强大的防护巡洋舰。该舰参加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乔治·杜威将军的旗舰),在菲律宾马尼拉湾海战中大败西班牙远东舰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该舰一直服役到1922年才退役,1964年被收录为国家史迹名录,目前停泊在费城海港。

需要注意的是,西班牙远东舰队旗舰不过是一艘3000吨级的无防护巡洋舰,其他几艘巡洋舰只有1200多吨,都属于淘汰的军舰了。这些破烂军舰也就是用来维护殖民地秩序,根本无力参与海上决战,所以说“奥林匹亚”号的战绩其实很水。跟同时代的一流防护巡洋舰比一比,才知道“奥林匹亚”号几斤几两。我拿同时期日本的“吉野”号防护巡洋舰来对比一下,“吉野”号比“奥林匹亚”号还早服役一年多呢。


马尼拉湾海战中的“奥林匹亚”号

先看一下“奥林匹亚”号的情况,该舰主要性能:舰长104.88米,宽16米,吃水6.55米,主炮塔装甲厚89毫米,炮塔基座装甲厚110毫米,穹甲斜面部分厚121毫米、平面部分厚51毫米,标准排水量5676吨,满载排水量6694吨,舰员编制428人。动力为两台三胀式往复蒸汽机,17000马力,双轴,航速21.7节,续航力6000海里/10节。配备4门203毫米/35倍径主炮(老式火炮),2座双联装,船艏艉各一座主炮塔。另有10门127毫米/40倍径速射炮,14门57毫米速射炮,6门37毫米速射炮,6具457毫米鱼雷发射管。

再看一下“吉野”号的情况,该舰主要性能:舰长109.73米,宽14.17米,吃水5.18米,炮盾厚114毫米,穹甲斜面部分厚114毫米、平面部分厚44.5毫米,标准排水量4150吨,舰员编制360人。动力为两台三胀式往复蒸汽机,15000马力,双轴,航速23节,续航力4000海里/10节。配备4门152毫米/40倍径主炮(速射炮),其中2门安装在军舰首尾楼甲板上,另2门安装在首楼末端主甲板两侧的耳台内。另有8门120毫米/40倍径速射炮,22门47毫米速射炮,5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吉野”号是当时最快的防护巡洋舰

首先火力上两舰就有明显差距。“奥林匹亚”号的203毫米主炮射速很慢,仅能0.5~1发/分钟;而“吉野”号的152毫米主炮持续射速5~6分/分钟,爆发射速12发/分钟;“奥林匹亚”号的127毫米速射炮与“吉野”号的120毫米速射炮则旗鼓相当,不过数量上多了1门(舷侧射击)。双方火力对比是4门203毫米主炮+5门127毫米速射炮 VS 3门152毫米速射炮+4门120毫米速射炮,单位火力投送密度“吉野”号领先,“奥林匹亚”号的203毫米主炮性能拉垮、拖了后腿。

其次是装甲防护上,作为防护巡洋舰都是采用穹甲设计,装甲厚度一个数量级,没有本质区别,都无法免疫152毫米穿甲弹。虽然“奥林匹亚”号的203毫米主炮穿甲能力更强,但自身装甲无法免疫“吉野”号的152毫米主炮的轰击。

航速也是一个重要参考,“吉野”号的最大航速达到23节,更快一些,但无法做到抢T字头(航速快上3~4节才行)。“奥林匹亚”号想跑的话也跑不掉,“吉野”号毕竟船快。如果两舰船头/尾朝向炮击的话,“吉野”号的优势更明显,3门152毫米主炮对2门203毫米主炮。


“吉野”号属于全速射炮防护巡洋舰

“奥林匹亚”号的优势是吨位大可以多载煤,续航力好,6000海里/10节,比“吉野”号的续航力强多了。另外,“奥林匹亚”号的船舶舒适度也好一些,从历史照片看其配置设施比较豪华,舒适度其实也是战斗力(可以让船员更快的恢复良好状态)。

两舰成本对比,日本购买“吉野”号的总费用为32.5万英镑(约合200万两白银),而“奥林匹亚”号的造价为179.6万美元(约合240万两白银,如果是对外出售价格更高,加20%很正常),因此晚完工的“奥林匹亚”号更贵。综合起来看,还是“吉野”号这样的防护巡洋舰性价比高,这也说明美国早期造船技术与世界一流还是有明显差距,当然舰炮技术差距更明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