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出版100周年之际,为纪念科学化儿童教育的一百年,弘扬陈鹤琴教育家精神,2025年4月23日至24日,“儿童为本·家园共育·科学教养—纪念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100周年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会议汇聚学界泰斗、实践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多元视角解码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百年历程,探寻新时代家园共育的科学路径。
学术盛宴:百年前的经典教育思想助力现代儿童成长
此次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支持下,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南京市鼓楼区鹤琴幼儿教师培训学校主办。
4月23日上午,会议在《百年鼓楼幼儿园发展史》《小园子里“寻”百年—鼓楼幼儿园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新书发布中拉开序幕,大会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尹坚勤主持。
100年前,基于实证观察和心理学研究,陈鹤琴写出了两本巨著。他的教育思想对解决当下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非常有启示作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呼吁现代家庭教育应当坚守儿童的主体地位,应当回归本质。他认为对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传播能够引发更多的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发更多的幼教工作者关注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引发更多的幼儿园重视家园协同,共同支持与促进儿童发展。
陈鹤琴的外孙柯小卫先生详细介绍了陈鹤琴基于儿童心理学的活动个案研究、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和幼稚园及课程实验。在解读《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的学术价值中,他提出:在现代教育语境中“科学化”是“中国化”的前提与指引;促进儿童发展是教育的目标、责任;理论联系实际,从“儿童研究”到“儿童教育”;珍视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发展经验,弘扬教育家精神。
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先生提出“家庭教育是‘大小孩’与小小孩共构的‘活’生活”。他带领大家重温陈鹤琴《家庭教育》,探寻百年经典的“现在时”价值。他指出:当下的家庭教育正面临爱的困境。尤其在当下人工智能给家庭教育带来变革的时代下,家庭教育需共构“活生活”,重构儿童的“日历”“钟表”“起跑线”,实现家庭生活中良性的亲子共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书光从陈鹤琴办学历程的个案视角出发,以献身教育事业的纯爱精神、中西教育融通的创造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精神、求真探索精神、“一切为儿童”的人本精神,让他全身心投入教育改革实践中,让大家不断感悟陈鹤琴教育家精神的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晶波从终身发展的视角入手,认为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也是家长自我成长的机会。她通过多个家庭教育案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智商、情商、人商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实践探索:建立家园共育机制为儿童谋幸福
情景剧《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揭开4月23日下午活动的篇章。鼓楼幼儿园的师生与家长以沉浸式叙事,围绕师幼互动、家园共育,展现了幼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鼓幼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与成长的节奏,用爱与专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描绘了家园协同的日常图景。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鼓楼幼儿园始终秉持“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责任”的理念,同步推进单元课程与家庭教育的共同研究。鼓楼幼儿园园长、书记何凯黎在题为《陈鹤琴家园共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以鼓楼幼儿园百年实践为例》的主旨报告中,回溯了鼓幼基于陈鹤琴现代家庭教育观开展家园共育的历程,梳理其实践举措、创新成果及意义,为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沙龙中,鼓楼幼儿园副园长朱水莲携手教师、家长代表,围绕共育难点展开对话,通过兴趣激发、试错支持、银发教育力等策略,在基于家园“信任”的基础上构筑家园共育生态圈,展现了家园共育的多元力量。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所言:“儿童,就是一切可能”,在这场极具“松弛感”的沙龙中,彰显了鼓幼家园协同育人的大智慧。
家长是幼儿园课程推进中重要的合作伙伴。鼓楼幼儿园教师杨姗姗从课程视角梳理了本班孩子围绕“职业”展开的探索。在《协同·对话·成长—家园共育助推班本课程探索的破茧之路》的案例分享中,她邀请家长入园讲解,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带领幼儿实地参观不同家长的工作岗位,在家园共育中助推了班本课程的深入延展,也助推了孩子对“职业”这一话题的启蒙认知及职业尊重。
鼓楼幼儿园教师解金凤从生命教育视角呈现了班级饲养角里小鹦鹉离世的故事,在《家园共育视野下的生命关怀教育—以“失而复得的‘小果冻’”为例》中,孩子参与照料鹦鹉“小果冻”,为其搬家,与其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家长在其中深度参与,与教师协同共育,助力孩子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大会尾声,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秘书长何锋博士进行了提纲挈领的专业点评,凝练出实践背后的理论逻辑,要用传承创新、共同方向、互惠心态的视野,共建家园共育的常态机制,“为每一个中国儿童谋幸福”!
通讯员 杨坤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黄艳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