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痛风已不再是小众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痛风,作为一种因体内单钠尿酸盐沉积引发的关节病,和嘌呤代谢紊乱以及(或者)尿酸排泄障碍导致的高尿酸血症紧密相连。

严重时,它不仅会造成关节破坏,还可能损害肾功能,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一下中国痛风的严峻形势,尤其是痛风最严重的省份,甚至连中学生都饱受高尿酸的困扰。



高尿酸血症:痛风的 “前奏”

高尿酸血症堪称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血尿酸>420μmol/L(7mg/dl),便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然而,很多人处于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仅有波动性或持续性高尿酸血症,却尚未发展成痛风。

从血尿酸增高到出现症状,可能需要数年至数十年,部分人甚至终身都不会出现症状。可一旦病情进展,急性发作期的疼痛往往令人难以忍受。

典型的痛风发作常于夜间突然来袭,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12 小时左右达到高峰,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皮温升高,触痛明显。多数患者首次发作是单关节受累,50% 以上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



中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地域差异

一项涵盖 177 篇研究、超 200 万个样本的荟萃研究测算显示,中国 15 岁及以上人群中,约有 16.4% 患有高尿酸血症。从性别来看,男性患病比例为 20.4%,是女性(9.8%)的两倍还多。从地域分布上,整体呈现城市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陆的态势。

具体到各地区,含广东、广西、海南在内的华南地区患病率最高,达 25.5%,近乎每四个华南人就有一个高尿酸。紧随其后的是西南地区,患病率为 21.2%。而西北地区最低,患病率仅 12.6%。

在各个省份中,另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湖北、山东和陕西三省的高尿酸血症总体患病率最低,均不到 10%。而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吉林、辽宁、上海则位居前列,超过 20%。特别是广东、福建、安徽、广西、吉林的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超过 30% 。



痛风最严重省份的惊人现状:以广东为例

在众多痛风高发省份中,广东的情况尤为突出。2021 年的一项研究对珠三角地区 6491 名 20 岁到 99 岁的健康体检者进行抽查,结果令人震惊,34.05% 的人都有高尿酸,其中男生的高尿酸比例更是高达 41.53% 。

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的抽查结果同样不容乐观,广州城区高中生高尿酸水平检出率竟高达 50.37%。这意味着,在广州城区的高中生群体中,每两个学生里可能就有一个尿酸水平偏高。

为什么广东的痛风形势如此严峻呢?这和当地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广东人喜爱的老火靓汤,看似营养丰富,实则是高嘌呤的 “隐藏杀手”。



长时间的炖煮使得食材中的嘌呤充分溶解在汤里,经常饮用会导致体内尿酸水平急剧升高。此外,广东靠海,海鲜资源丰富,海鲜同样属于高嘌呤食物。像虾、蟹、贝类等,都是广东人餐桌上的常客。

大量食用海鲜,无疑进一步加重了身体代谢尿酸的负担。同时,广东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人们工作压力大,运动时间相对较少,肥胖人群比例较高。而肥胖也是痛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的代谢功能往往存在紊乱,更容易出现尿酸排泄障碍。



痛风年轻化:中学生也未能幸免

在广东,痛风年轻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连中学生都被卷入高尿酸的漩涡。除了前面提到的广州城区高中生高尿酸检出率高达 50.37%,其他地区的青少年尿酸问题也不容忽视。

中学生学业压力大,久坐不动的时间长,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同时,很多学校周边的饮食环境并不健康,充斥着各种高糖、高脂肪、高嘌呤的垃圾食品。



不少学生在课余时间喜欢喝含糖饮料,吃油炸食品、烧烤等,这些饮食习惯都在悄悄地给他们的身体埋下高尿酸的隐患。

而且,现在的中学生普遍睡眠不足,熬夜学习、玩电子产品的现象十分普遍。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影响新陈代谢,进而干扰尿酸的正常排泄。



痛风带来的不仅仅是关节之痛

痛风对人体的危害远不止关节疼痛那么简单。在痛风的发病过程中,尿酸盐还可能沉积在泌尿系统,引发急性或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

急性尿酸性肾病会导致急性尿路梗阻,出现急性少尿、无尿,甚至急性肾衰竭;慢性尿酸盐肾病则会使患者出现夜尿增多,晚期因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尿酸性尿路结石可导致尿路梗阻,引起肾绞痛、血尿和排尿困难,严重时还会继发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

痛风患者往往还伴有体内代谢异常,易并发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2 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许多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研究显示,血尿酸浓度每升高 60μmol/L,女性心血管病病死率增加 26%,缺血性心脏病病死率增加 30%,男性分别增加 9% 和 17% 。高尿酸血症对男性和女性冠心病的发生及预后影响不同,对女性的影响更大,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应对痛风,我们该怎么做?

面对日益严峻的痛风形势,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需要行动起来。对于个人而言,调整饮食习惯是关键。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酒类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促进尿酸排泄。

同时,要增加运动量,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对于家庭来说,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孩子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高嘌呤的食物。

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减少久坐时间。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健康知识的教育,改善校园周边的饮食环境,提供健康的饮食选择。

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加大对痛风等慢性疾病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痛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痛风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研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目前我国痛风治疗药物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抗炎药易致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伤,降尿酸药存在过敏、致死性皮炎等超敏反应综合征风险。

好在有企业正在积极研发创新药物,像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自主研发的抗白介素 1β(IL-1β)单抗 —— 伏欣奇拜单抗,已取得重要突破,有望填补国内痛风急性期治疗的空白 。

痛风,这个曾经被认为是 “富贵病” 的疾病,如今已悄然侵袭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在痛风高发省份,其危害愈发严重。从成年人到青少年,都未能幸免。

我们必须正视痛风带来的威胁,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积极预防和应对痛风,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