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国家倡导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推进健康家庭建设,要求医疗机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医防结合,预防为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路径,预防接种则是具体措施之一,而社区卫生中心作为各类疫苗接种的主要场所,在提高疫苗接种率方面至关重要。 


在全国预防接种日和世界免疫周到来之际,由新华网主办,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中国社区医师》杂志联合支持的“健康中国家,疫苗护万家——健康社区‘免疫行动’促进计划”于4月23日在北京 正式启动。该项目倡议深化社区医防融合新实践,推动地方形成成人预防服务新范式,通过征集各地优秀社区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提供实用科普指导,加强中老年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切实提高常见感染性疾病(带状疱疹、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种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全面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质量。



健康社区“免疫行动”促进计划启动仪式
多方倡议促医防融合实践,发布成人预防“保典”促接种


我国正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感染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像带状疱疹、流感、肺炎等疾病,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作为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卫生干预手段,疫苗不仅是保护个人健康的重要福祉,更是构建全民免疫屏障,实现预防为主、战略目标的关键抓手。



新华网党委常委、董事、副总裁杨庆兵


会上,新华网党委常委、董事、副总裁杨庆兵介绍了“健康中国家,疫苗护万家——健康社区‘免疫行动’促进计划”的主要背景和内容,他表示:“我们意识到推动疫苗接种,不仅需要政策的引领、医学的支撑,更需要场景的创新和机制的落地。社区作为链接政府、医疗机构和居民个体的关键环节,是‘预防先行’理念落地的最前沿的阵地。正因为如此,新华网联合中国社区卫生协会,正在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优秀案例征集。此次又发起健康社区‘免疫行动’促进计划,希望发挥媒体国家队的引领、宣传责任,以媒体为阵地,以社区为纽带,携手政府、医疗机构、基层工作者和千千万万个家庭,让疫苗护佑千万家,让健康中国能够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福祉。”


此次会议上,还公布了成人预防“保典”,包含成人预防接种时程表建议和社区预防接种十问十答,为成人预防接种提供实用指导,解答常见困惑。该“保典”由新华网作为发起单位,得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冯录召、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李娟的学术审核,以及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中国社区医师》杂志作为联合支持单位,进一步助力“健康中国、预防先行”。



“健康中国家 疫苗护万家”成人预防“保典”


专家提醒:中老年人、慢性病群体,需懂得“疫苗护体”经济账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尹遵栋


疫苗不是小孩的专利,对于成年人来说同样重要。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尹遵栋研究员介绍:“对于全人群来讲,疫苗都是从控制到消除乃至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例如,天花的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消除、乙肝病毒携带率的大幅降低,疫苗的广泛接种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成年人、中老年人来讲,流感、肺炎球菌和带状疱疹疫苗的接种,可以大幅降低发病风险,接种疫苗的获益远大于风险,应该被大力科普和倡导积极接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


我国老年人多病共存现象普遍,据推算我国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我国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60岁以上老人约有2.2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提醒:“慢性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处于降低状态以及伴随炎症反应等,其罹患感染性疾病的几率高于普通人。以带状疱疹为例,相比一般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增加39%。带状疱疹发病后短时间内,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增加趋势。”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岳剑宁


常见感染性疾病中“带状疱疹”引发的疼痛,堪称比分娩还痛。带状疱疹是可以接种疫苗来特异性预防的,但仍有很多中老年人认知不足,重视不够,使得他们经受了本可以避免的痛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岳剑宁介绍了令他印象深刻的病例:“一位老母亲,由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实在忍无可忍,导致情绪焦虑异常,经常不小心将情绪宣泄在亲人身上,全家人都会笼罩在疼痛所带来的‘阴影’中。还有患者带状疱疹的位置长在神经较为密集的耳朵里、眼睛上,导致听力、视力的下降,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对于中老年人群、慢性病人群懂得用“疫苗护体”是一笔划算的经济账。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冯录召表示:“对于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接种流感、肺炎球菌、带状疱疹等疫苗,能够降低多病共存的风险,甚至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例如北京市的数据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预防某些病毒感染可以帮助延缓认知能力下降。一项大型新研究发现,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当前很多慢性病患者仍然不知道慢性病处于稳定期是可以接种疫苗的,还有一些患者普遍存在疫苗犹豫现象,而实际慢性病人群应当是积极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重点人群。接种疫苗前可就疫苗的保护效果、保护时长、接种禁忌、安全性等信息咨询专业医生,进行科学接种。”


健康社区健康家,疫苗接种新探索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发挥基层社区广泛的服务网络,强化预防先行理念,助推公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主动预防接种,构建免疫屏障,降低健康风险,从而降低个人、家庭和社会负担,从而实现“健康中国、预防先行”的健康目标。


会上,尹遵栋表示:“国家非常重视基层公共卫生工作,预防接种服务持续创新与探索。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印发家庭医生签约基本服务包清单(试行)的通知》,提出一般人群及9类重点人群基本服务包内容以及服务要求,其中就包含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针对性服务。通过家庭医生为这些重点人群提供健康咨询,一方面医生与签约对象已建立较为信任的基础,另一方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疫苗知识科普和指导,可进一步促进公众疫苗接种的积极性。”


各地积极响应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的健康政策,“因地制宜”探索出成人预防服务新实践,冯录召介绍:“近年来很多医疗机构设立了‘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实现评估、推荐、接种一体化,便利性大大提升;全国十几个省市实施‘疫苗处方’试点,变‘被动咨询’为‘主动干预’;此外,还看到多地已实现电子处方流转与疫苗全程追溯,AI健康助手的应用,更加智能和数字化的信息系统等,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全龄友好’的免疫服务生态。通过不断地探索、分享,形成可复制的模板,使得更多地方加入完善成人预防接种服务的创新浪潮,从而促使更多公众积极接种,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医联体的协同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成人预防服务的完善。孙宁玲表示:“以慢性病管理为例,日常管理在社区,疑难杂症在三甲,作为三甲医院的医生,我们在评估患者慢性病病情稳定后,会建议他们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尽早接种常见感染性疾病疫苗,保护自己,也让家人安心。”岳剑宁也表示:“医联体互相之间的信息传递,对于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医联体通过医疗技术交流和联合科普宣教,近些年看到公众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显著提升。”
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距离居民家庭最近的医疗服务场所,承担了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和教育的职能,近年来地方社区对成人疫苗接种的新探索成为热议焦点之一。北京西城区白纸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理事徐静介绍:“我们中心的日均门诊量大约是1500人次,接诊的绝大部分是60岁以上老年人,80%以上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老年人的预防和诊疗需求希望服务更方便、更个体化,一方面我们将疫苗接种点下设到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距离居民更近,另一方面,以家庭签约医生为基础,为居民们提供疫苗接种的个性化咨询服务,以及智能家庭医生辅助系统的支持,使得服务更加专业快捷,同时,加强日常宣教。我们看到居民咨询和接种积极性逐渐提升。”
被称为“亚洲最大社区”的天通苑,不仅覆盖人口多,老年人占比也较高。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杨英明介绍:“天通苑北街道常住人口约14万多人,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高达21%。天通苑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直营直管的社区中心,依托清华长庚医院下沉的医疗资源和家庭医生团队,我们经常开设老年人感兴趣的宣教活动,强调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并经常深入辖区养老院;此外,针对中老年人开展社区筛查、诊疗和随访服务,对慢性病老年人进行疫苗接种的风险评估,并建议适宜疫苗。近些年,明显看到流感、肺炎球菌、带状疱疹疫苗的接种率有显著提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