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以上老年人患病后的不良心理问题,老年人的子女、朋友、医师和老年人自己,均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使老年人平稳渡过疾病期,迎接较高质量的老年生活。

1.接受现实,调整认知



在通常状况下,一个精神健康的、性格稳定的、心理上成熟的人都能比较现实地对待疾病(年龄≠成熟),实事求是的估计病情,听从医生的吩咐,积极地通过检查和治疗摆脱疾病。老年人患病后,要建立正确认知,疾病不是过错,要增强对疾病的认识,了解相关疾病的转归及注意事项,消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只有充满信心与疾病做斗争,才更有利于身体的康复。对于过分喜欢生活在“回忆”中的老年人,要说服他们积极主动地回归现实生活,远离虚无缥缈,“好汉不提当年勇”,正确认识自己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少提疾病,多谈未来

老年人要正视疾病,但不应把重心全都放在疾病上,治疗疾病的同时更要憧憬未来生活,了解子女在工作中做出的成就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重拾生活的信心。

3.培养兴趣,融入社会

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培养和发展各种兴趣爱好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要让老年人有机会展示个人特长,增强老年人自身的成就感。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做到“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身体患病时的心理障碍一般都是由心理-躯体功能关系的失调和个性对疾病的反应造成的。每个人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心理行为受疾病严重程度、性格、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医护团队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病情的反应亦不尽相同。老年人应对患病后的心理障碍引起高度重视,尽早干预不良心理反应,为躯体疾病的转归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