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健
1952年3月生于四川省南充市,笔名冻月、袁融等。1969年上山下文插队落户于四川省岳池县顾县区。1978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美术系。其后在南充绸厂、重庆绸厂设计室从事美术设计工作。1985年3月调入重庆出版社工作,1986年5月任重庆出版社美术编辑室副主任,1987年11月主持美编室全面工作,1992年起任美编室主任。生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书法硕士导师,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先后担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评委;全国草书展、全国书法学术讨论会、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评委会副主任。出版有作品专集《周永健书法》、《周永健书画集》、《周永健书法作品集》、《周永健书画艺术》;专著《隶书概览》、《周永健书法文集》;散文集《风幡琴指辨》、《雪泥鸿爪》等。另有作品入编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2008年5月11日因病辞世。
为德 为学 为艺
—— 我所认识的周永健先生
文|王兴国
进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学习的第一天, 欧阳先生就勉励全体学子:在书法艺术学习的道路上, 德甚于艺, 学滋养人。因此, 大家都记住了他所说的“为德、为学、为艺”这六字训导。而当我日日以此敦促自己时, 常常禁不住联想起我最熟知和敬佩的老师周永健先生, 他用最真实可触的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一个典范。
一
在重庆书坛乃至全国书法界, 熟知周永健先生的人莫不感慨言之:先生为人谦逊, 待人真诚, 极富亲和力!
18年前, 《中国书法》杂志曾为先生做了一个专题介绍。我和众多书法青年一样, 十分崇敬而冒昧地前去请教。对待这些不断涌来的热血青年, 先生总是十分客气随和, 与大家侃侃而谈而无半点托词。即使某些懵懂青年问题不当, 他也只会一笑付之。一些青年要求拜师于先生, 他却一概以不收学生为由而婉拒。所以, 后来听说先生被聘为西南师大的书法硕导, 我便联系学校, 以修读研究生课程的名义, 终于辗转成了先生的学生。尽管如此, 多年来, 先生与我的交往却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谦逊, 这使我对他有了更多的尊敬。
先生待人十分真诚。圈内不论年长与年轻者都很愿意和他交往。最近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评论家李一博士聊到周永健先生, 他十分感慨地说, 早些年刚认识时, 每次与永健先生见面, 永健先生总是十分关心他的工作和学习。遇到事业上的每一次困惑, 周先生总是激励和开导他, 用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启发他一次次越过了坎坷。重庆书法圈的很多青年亦无不得到周先生的鼎力扶助和教导。据笔者所知, 他对重庆书协数百名青年作者都十分了解和关心。在与每位青年作者谈到个人的书法发展潜力时, 他都能够很中肯、很有针对性地点拨大家的努力方向。对于长期联系的数十名青年的事业成长和生活难处甚至关心入微。几年前, 书法硕士刘春梅一场重病, 家贫难以负担巨额药费, 周先生便在各大媒体上呼吁全国书法同道“救救春梅”, 同时拖着疲惫的身躯为全国捐募者书写大量作品以回馈大家的爱心。从2000年以来, 他出售的书法作品分文未取, 积累的数十万元全部作为重庆书协的主席基金来发展重庆的书法事业, 他自己却并不富裕而是靠出版社的工资生活。这在全国书界或许仅此一例吧?
周先生也十分敬业和富有亲和力。这些年, 作为重庆书协的副主席、主席, 在繁忙的出版、编辑公务之余, 他带着几位协会骨干奔走于重庆各区县, 为各地书法作者辅导创作、评点作品, 传道授业;并且还一直带着十余名研究生, 为他们把手传艺, 真可谓呕心沥血。在各地巡回辅导传艺过程中, 不论请教者年龄长幼, 不论熟悉与陌生, 不论大家问题直率、肤浅或繁琐, 对于别人的问题,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 毫无半点名家派头。这让所有人都感到十分亲切与温暖。
二
周先生也是国内当代中年书家中一名典型的学者。和他接触的十多年中, 每次向他请教或聆听他与书界众多青年朋友一起聊天时, 我们都不断感受到他的学识渊博与魅力。每逢重庆书协集体活动时, 休息期间他的住处总是挤满了访客。与他聊天或者静静聆听都是一种享受, 所谓“与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情形便是这般真实地再现。
永健先生现为重庆出版社编审、副总编。他主编过无数艺术、理论图书, 阅读了无数的有关传统文化、中西美术理论、书法典籍等, 对于书法、美术的理解, 先生见识卓越自不待说。偶听先生聊天, 举凡各种书体的笔法、字法、章法构成, 特别是对于历代大家笔法的理解, 先生总是分纲列目, 逐条陈述, 不绝如缕。对于各代大家的艺术见解, 他也总是如数家珍而颇富见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先生已积数十年之功效, 经、史、子、集都有涉猎。先生的文言阅读和写作功力十分了得, 读过他文章的人都会感到, 先生的文言写作十分讲究, 用字精练, 语意深刻, 十分富有韵律感。自然, 他对传统经典文献的阅读和理解便非常人所及。更难的是, 先生多年研究佛学, 对佛家思想文化有着十分深厚的理解和参悟。佛教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教义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言行, 他广结善缘、澄心静虑、善于学习与思考以及所显示出的智慧超脱无不与其对佛学的学习研究有关。所以, 熟知他的人都说, 先生的佛学研究与其人生修为融合十分得体。其行为坦荡磊落, 志气平和, 不激不厉, 气度超迈旷达, 像他那样真正达此境界者远非一般人说说那么容易。学问与气质水乳交融者, 恐怕在当今书坛似乎并不太多吧?
近几年, 永健先生陆续出版了《周永健书法》《隶书概览》《风幡琴指辩》《周永健书画集》《雪泥鸿爪——周永健文言散文集》等专集, 这亦可管窥他学问之一斑。在谈到周永健先生的艺术与学养时, 南京庄天明先生说, 周先生有“上根利智”, “才华确乎超异”;李一先生也说, “文人圈是名利场, 但像老周那样把一切看得很透的人, 从人之心性来劝化朋友的非常难得。他的学问、修为真非常人可比”。
三
再具体说说永健先生的书画艺术。
先生本学美术, 早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染织设计专业。但他却一直对于书法与国画情有独钟。大学期间曾遍访江南名宿, 得识谢孝思、宋季丁、祝嘉及王歌之、钟天铎等众多师友。特别是宋季丁先生, 几天不见永健就会将书信追到学校。从诸位先生那里, 年轻的周永健学到了很多终生受益的学问与做人之道。同时, 永健先生亦在很早即与庄天明、黄惇、马士达等江南书坛青年才俊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互相学习、共同砥砺, 成就了先生深厚坚实的书画基础。
永健先生书法初学汉隶、北碑。特别是从《泰山金刚经》里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金刚经》那博大浑朴、简静平和的气息甚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多种书体。先生早年以隶书享誉书坛, 后来由碑及帖, 在秦汉简牍及二王行草, 张旭、怀素的大草上都花费了大量心血。直至近期, 先生每日走进书斋, 仍要作一番深入的临帖之后方开始创作或学问研究之事。先生擅长多种书体。其隶书融帖入碑, 以《金刚经》的气格为主, 用笔爽朗, 气息流畅, 秀逸与厚朴融为一体, 显得雍容华贵。其行楷则俊朗遒媚, 典雅而多晋人风度。近年来, 先生最擅长的草书已形成了十分鲜明的个性。其下笔风回电掣, 气势连绵;墨色变化自然鲜活;章法与构成迭宕多姿。特别是其草书中转折缠绕的线条显示出先生十分丰富而精熟的毛笔表现能力。直如彩绸当空飘舞纷飞, 又如壮士斫阵, 左冲右突, 书法线条中的刚健之力美与柔润多姿的秀美很好地在其作品中展示出来。所以, 他的草书写得既潇洒流美又劲健挺拔, 十分富于传统审美思想中的冲和之美。黄惇先生说, 周先生的书法“去霸悍而获静穆, 化拙重而至清刚, 非浓也, 乃淡也, 此真佛理也。”李一先生则说, “和他人相比, 永健先生的书法已然形成了十分深刻的个人理解。他的书法极为讲究用笔, 这是非常可贵的。不管草书、隶书, 他的用笔有放有收, 笔画外拓而精神内敛。他的隶书在大气磅礴的同时又始终含有一股清气, 真如其论书所言, 抓住了‘清、刚’二字。他的草书也不像目前国内一些书家那样写得太张扬, 而是十分随和, 于平淡中见高明”。
绘画方面, 先生也极有造诣。尽管其画名被书名所掩, 但观其绘画则可发现, 他的画十分见功力和心性。我曾经见到他早年所仿临的吴昌硕花卉及徐渭的水墨梧桐, 其落笔十分熟练而轻松, 境界亦十分高雅而脱俗。前两年, 先生出过一本《周永健书画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山水、花鸟皆善。其山水画以王蒙、石涛、董其昌为基, 特别是仿临石涛的较多, 画面有简有繁, 繁处用笔细致工稳, 精钩细染, 形象生动;简处则信笔草草, 笔虽一二, 神已具焉。他的花鸟画则以徐渭、陈淳为依托, 驾轻就熟并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笔墨语言。在绘画境界的营造上, 先生的画多有一种禅意。其山水布景多为幽深静谧的一角, 山石嶙峋, 古木苍劲, 面貌怪异, 中有踯躅独行的老道或许便是其身心的寄托。其花鸟则喜画山野农家常见之物, 自然而富有野趣。黄惇先生说, 周永健绘画“其笔法精熟, 用笔如写, 淡赭薄施, 栩栩传神”。可谓精当的概括。
此外, 先生在书画理论上也研究极深。在众多的书画媒体上常常刊有先生关于理论访谈或当代创作评述的文章, 其视野开阔, 逻辑严密, 语言精辟, 理论深刻, 对读者不无启发。在当代书画理论界, 他也是一个思维敏捷, 颇富创新意识的研究者。他曾以“清、奇、古、怪”四字来论述书法的气息, 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谈格调, 可以说是书画界的独创。当然于此也可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会之深和对书法艺术感悟之妙。这里摘录一段以飨读者:
金、木、水、火、土, 五行之谓也。移之论书, 宜也。金, 元神之出, 精气所聚也;木, 体态之在, 骨架之立也;水, 韵之所生, 流溢悠长也;火, 以情驭势, 意气风发也;土, 质朴深厚, 且广且大也。夫书, 技也, 达人进乎道矣。以书全其五者, 上善之属;病其一者, 偏美为归;昧于五者, 则书不复为人者为也。”又云:“……清奇古怪, 斯为书之异格。清, 气格清逸, 风韵超迈是也;奇, 拔俗去媚, 出以奇格是也;古, 法不乖道, 质古意醇是也;怪, 天趣盎然, 心性自在是也。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周永健先生:一个十分普通而又执着的学者与艺术家, 一个令人敬仰却又亲切的良师与益友。
书画世界201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