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初生的田野上,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芦城村的提灌站正汩汩吐出清流。三家镇人大代表文丽娟蹲在刚完成检修的排水渠旁,指尖捻着湿润的泥土对记者说:“去年这里还常淤堵,如今全镇774处水利设施都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个荣获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称号的川中小镇,正通过一场场脚沾泥土的履职实践,诠释着"藏粮于地"的现代内涵。



把履职足迹刻进土地肌理。

翻开三家镇人大的年度工作日志,水利设施排查专项行动被标注为“开春第一战”。在春耕启动前两个月,由97名代表组成的10个调研组已踏遍全镇35个行政村。“每处提灌站需检测电机功率、输水管径、灌溉覆盖率三项指标。”镇人大主席陈东旭的手机里存着上百张调研照片,“去年大春期间发现的12处设施隐患,通过'问题清单+闭环整改'机制,在播种前全部清零。”

这种“解剖麻雀”式的调研传统,源自三家镇特殊的土地基因。作为传统农业大镇,这里11.2万亩耕地承载着9.5万农业人口的生计。站在千亩优质稻示范基地,遂宁市人大代表旷绍兵弯腰拔起一株稻苗:“根系发达、分蘖均匀,这是'川优6203'的特性。”作为绍兵家庭农场主,他与成都水稻研究所共建的“种子实验室”已连续五年开展品种选育,今年筛选出的3个新品种正在全镇推广。



当科技翅膀掠过金色麦浪。

走进“冯氏农资”农资店,货架上“人大代表监督示范点”的蓝色标牌格外醒目。店主冯熙边整理进货单边介绍:“现在每批化肥都要出示检测报告,种子包装必须双码溯源。”这样的变化,源自镇人大推行的农资“双查”机制——既查经营端的产品质量,更查生产端的品种优选。这种将代表专业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创新,在农技服务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高级农艺师杨建华代表的工作笔记本里,记录着今春开展的23场田间课堂:“针对小麦条锈病,我们创新‘四看诊断法’——看叶背夏孢子堆、看叶片退绿斑、看茎秆漆状物、看穗部秕粒率。”在他身后,刚接受过培训的种植大户们正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镇人大搭建的“云端问诊”平台。



秋收的答卷写在春天的大地上。

暮色中的三家镇,晚风送来秧苗的清香。镇人大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工作人员正在完善“代表联农户”数字台账。透过窗户望去,田野间星罗棋布的太阳能杀虫灯宛如大地的星辰,照亮着这个农业强镇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跃迁的轨迹。正如镇人大代表之家墙上的那句话:“离泥土越近,履职答卷越厚重。”(邓学兵 图文来源:安居区三家镇人大主席陈东旭/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副主任蔡丽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