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见缝插针”加强设施供给,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张铭/文杨浩瀚/图)家门口的“沉睡空间”,如何打开幸福新期待?记者近日在罗湖实地走访发现,桥底、闲地、老墙等碎片化城市空间正经历“组团式”的华丽转身:青年人在运动场挥汗如雨,长者们在适老化器械上舒展筋骨,“毛孩子”在专属草坪撒欢嬉戏,电动车在划定区域充电停放……体育设施、电单车停车场、文化空间等这些传统依赖集中式场地才能实现的生活场景,已在城市微空间、边角处悄然生长。
“小空间”释放“大能量”
见缝插针嵌入文体设施
还记得“藏”在立交桥下而“出圈”的雅园立交社区公园吗?市民小邱下班后,经常约上三五好友泡在这里。“以前打球,得骑车20分钟去体育中心。现在,下个楼就能组局,连我爸都常常会来这儿投篮!”
从一片普普通通的疏林草地,到市民争相打卡的宝藏空间,雅园立交社区公园的“走红”不仅仅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还在于其改造后丰富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五人制足球场、标准篮球场、漫步道,宠物乐园、服务驿站、公共洗手间、电单车充停放点……小而美的“微改造”,让原本功能单一的城市限制地块,在外观面貌上发生了蜕变,更成为迎合居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日常兴趣爱好的“活力场所”。
得益于“问需于民”后的“微改造、精提升”,泥岗村天桥东北侧桥下的街边花池同样一键开启新生:这里不仅有背肌训练器、上肢训练器、漫步机等老人友好运动器材,还增添了迷你滑梯、彩色山丘等童趣设施,在满满的多巴胺色妆点下,更显生机与活力。
家门口的运动设施越来越多,市民健身越来越方便,尤其经功能改造叠加城市美学提升之后,这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成为居民们触手可及的“幸福角”,城市的善意与关怀也尽显其中。
“小确幸”积累“获得感”
因地制宜绽放治理活力
在街区更新图谱中,一些看似零散的“微更新”,既体现在物理空间上,更融入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里。
作为全国黄金珠宝产业核心区,水贝片区商业繁茂、人流巨大,有大量非机动车停放需求,罗湖区按照“应划尽划”“应设尽设”的原则开展了水贝商圈非机动车停放治理项目,对芙蓉桥田贝四路段桥底、翠竹车行道天桥底、翠竹跨线人行道桥底、布心路人行天桥桥底、翠锦社区公园五处桥下空间实施针对性的改造和利用,涉及低效绿化带移除、铺设透水砖、加装隔离护栏等,释放约4070平方米空间,可停放非机动车约3500台。
可爱的动物、美丽的花草、无忧无虑的玩耍……在东门街道花场社区童乐路段,社区邀请专业团队将辖区托幼中心充满童心童趣的画作“移植”到500平方米的墙体上,打造文明“风景”。桂园街道通过碎片空间利用、结构加固翻新、美化城市家具等手段,在辖区内打造包括廉洁家风元素的文化长廊、艺术墙绘等,提升整体环境和氛围,开展了不少接地气的活动。
城市边角处焕发生机,“幸福感”在居民心中发芽。“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家门口得到展示,而且还是以这样‘特别’的方式,都非常开心。”市民黄女士说。
“微更新”盘活“零碎地”
持续上新一批精品项目
空间资源如何高效利用?这是城市剩余空间的问题,更是精细化治理的命题。近年来,罗湖区努力探索超大城市高密度建成区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加强“闲散资源”集约利用、“见缝插针”加强设施供给、“变废为宝”优化资源配置等举措,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活力空间、便民空间、文化空间。
2023年8月,罗湖区出台《罗湖区街区精致化建设八大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开展桥下空间利用、金角银边改造等八大行动,打造一批街区精品工程、活化利用城区边角空间、规范市容市貌秩序、优化城市家具及景观小品。2024年全年完成27个街区精致化项目,激活超4.2万平方米“金角银边”,释放2.4万平方米低效空间,新增2处篮球场、1处足球场及一批非机动车停放位。
记者了解到,今年,罗湖区还将推出和启动更多桥下空间利用、金角银边改造的项目,包括泥岗东路宠物友好口袋公园、桂园街道儿童友好型社区文体公园等,助力街区形象与活力“双提升”,持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