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细雨初霁,嘉陵江畔的市城区在晨曦中苏醒:透水步道上,晨练的市民步履轻盈;澳援大桥的霓虹,倒映在如镜的江面;改造后的小区里,孩童嬉戏声阵阵……
作为典型的山地河谷型城市,广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良好的生态本底。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山城水统筹治理、人城水相融共生”理念,以“海绵化”为笔,聚力打造山地河谷型海绵示范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显著增强、城市环境更加宜居、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山水为脉 织就韧性城市网
广元坐拥嘉陵江、南河蜿蜒而过,却也曾饱受内涝、山洪、水土流失困扰。近年来,我市锚定“山城水统筹治理”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筋骨。
“改造后的广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每天傍晚我们一家都会来广场转转。”家住利州广场附近的市民李小玉说。
作为“1561”海绵城市建设思路的核心节点,利州广场通过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取代了硬质地面,93.4%的年径流控制率让“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成为现实;沿江6.2公里的“两江四岸”改造中,12处生态排口如“城市毛孔”吞吐雨洪,5400平方米雨水花园与50立方米净化设施让雨水变废为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则通过生态修复,驯服山洪、重建湿地,吸引20余种鸟类重返栖息,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绿肺”。
“以前暴雨天得用沙袋堵门,现在江水再涨也不怕了!”江畔茶馆老板的笑脸,印证着海绵工程带来的安全感。
小区“逆生” 洼地变身幸福里
“监测区域实时流量,形成‘降雨量—消纳量’的参考值,为后续小区改造方案优化提供数据底座。”走进世纪景苑小区,雨水花园与下沉式绿地取代了积水坑洼,智能流量监测站实时调控雨洪。这个有着近20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如今停车位规整、绿意盎然,居民感叹“住出了新小区的质感”。
曾经,市城区老旧小区普遍存在排水管网破损、雨污合流、绿化缺失等问题,功能布局混乱,停车难、环境差等问题突出。聚焦老旧小区改造,我市选取89个小区作为示范点,破解管网老化、雨污混流、绿化缺失等顽疾。通过“海绵+”改造,新增生态设施5.6万平方米,释放停车位千余个,1.06万户居民告别“逢雨必涝”。
曾经的“城市洼地”蜕变为“品质社区”,折射出海绵城市建设的人文温度。
系统推进 打造海绵城市“广元范”
从广场到街区,从滨江带至小区……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广元路径”,创新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六大工程”:排水防涝工程筑牢安全底线,雨污分流管网净化“城市血脉”,海绵化小区与街区重塑微循环,2.6万米生态岸线勾勒亲水景观,30平方公里海绵达标区构建起“会呼吸”的城市肌理……
数据显示,我市海绵化率已达41%,2025年将突破50%,187个示范项目辐射全域。这份成绩单不仅让广元跻身“中国海绵城市十年典范”,更入选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首批试点,为全球山地城市提供生态治理样本。
从治水到营城,从韧性到宜居,广元以海绵化建设激活城市生命力。正如市民李小玉在利州广场漫步所感:“每一步都能触摸到自然与城市的共生之美。”
广元,这座山水之城,正以绿色为底,描绘着人、城、水和谐共融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