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梁山有108位好汉,这其中最受读者喜欢的就是武松和鲁智深,因为这二人不但武艺高强,而且皆是义薄云天,侠肝义胆之辈。
特别是鲁智深,鲁智深看似是个粗人,实则粗中有细,大智若愚,更是有着一双慧眼,他是在梁山众多好汉中,很早就看透宋江真面目的人。
当初鲁智深上梁山初见宋江时,就曾说道:“今也听人说宋公明好,明也听人说宋公明好,聒得洒家耳朵都快要聋了”,这句话就很有意思。
怎么听都不像是在夸奖,反而是讽刺意味多一些。包括后来宋江一心想招安时,作为二龙山的带头大哥,鲁智深直接就是出言反对,武松也是起来应和。
奈何宋江在梁山声望极大,亲信又多,哪怕是武松,也把宋江当成亲哥哥看待,鲁智深也无可奈何。不过他对招安之事,一直保留着反对意见。
果然梁山在归顺朝廷后,直接就被当成了枪使,先是让攻打辽国,接着又让攻打河北田虎,还有淮西王庆,梁山众好汉被不断地消耗,不得停歇。
朝廷恨不得梁山全军覆灭,终于在攻打方腊时,梁山众好汉损伤惨重,战死加病死将近70人,就连武松这种一流战将,都落得个断臂的下场。
在武松断臂后,宋江将他安置在了一座寺庙内,就不予理会了。至于方腊,原著中是被鲁智深擒下的,智真长老就曾为鲁智深作了四句偈语: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里面就提到,鲁智深将来会捉到方腊,鲁智深在擒拿下方腊后,才得知好兄弟武松断了臂,顿时心灰意冷,选择了留在寺庙,不愿回去。
宋江在得知后,就跑来寺庙请求鲁智深一起回去东京,共同享受荣华富贵。擒贼莫过于擒王,功高莫过于救驾,鲁智深可是这一战的首功。
要是鲁智深不回去的话,对朝廷那边说不过去,这也就是为何,宋江亲自过来请他回去的原因。然而鲁智深回了一句话,却气得宋江久久无言。
听到宋江说回去一起享受荣华富贵,鲁智深拒绝道:都不要了,要多也无用,能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鲁智深说的话,可谓是字字带刺,如刀一般诛人心。
这就跟他第一次见宋江时,说的话都带着讽刺的意思。全都不要了,要那么多钱财富贵有什么用?兄弟死的死,残的残,我能身体完整就满足了。
这不就是看到好兄弟武松的下场,鲁智深在指责宋江吗?潜在意思就是,当初我们就反对招安,你为了功名利禄,一意孤行,不管弟兄们的死活。
这不就是你想要的吗?宋江也是聪明人,自然听懂了话里的意思,脸色一下就黑了下来,十分的不开心。原文这么说的: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默上心来,可不是沉默的意思,这里表达的是,内心非常的生气。这也正常,被这种言语扎心,宋江自然生气,双方属于都不开心,各自看不顺眼。
本来看到梁山众兄弟的下场,鲁智深就不开心,宋江还用荣华富贵利诱他回到朝廷,这把鲁智深当成什么人了?这才是鲁智深言语尖锐的原因。
宋江看实在劝不动鲁智深,只能自己离开了。在宋江走后不久,一天夜里,鲁智深突然听到雷鸣战鼓的声音,还以为有人打过来了,他拿起武器就要作战。
寺中僧人告诉他,这是钱塘江的潮水在发作,是潮信并非是有人攻来,鲁智深听到这番解释,又想到了师父智真长老最后两句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于是他悟了,作偈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了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语罢,鲁智深就坐化圆寂了。
鲁智深一生至情至性,大智若愚,他最终一朝顿悟修成了正果。宋江则是回到朝廷后,终于梦寐以求做了大官,可惜好景不长,他就被高俅的毒酒害死了。
宋江明知是毒酒,却没有拒绝喝了下去就是不愿抗旨。他和林冲是一种人,都是深受儒化的教育,忠君爱国,是大宋坚实的拥趸,轻生死而重名节。
宋江宁死也不愿背负反贼之名,所以在死之前,还把李逵故意喊来,骗他也喝下了慢性毒酒。宋江很怕在自己死后,李逵会为他复仇,这样就毁了他好不容易所得来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