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场,北京现代不仅不会缺席,而且有实力回到主席。"虽然缺席了2025上海车展,但就在车展前夕,北京现代却依旧发布了全新战略,并喊出了“不会放弃中国市场”的呐喊。

当新能源渗透率逼近60%,当合资品牌集体遭遇转型阵痛,这场以"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为核心的发布会,不仅是一次战略宣告,更是对行业三大灵魂之问的有力回应:

·跨国车企是否会撤离中国?

·传统合资模式能否突破困局?

·电动化转型该走何种路径?

北京现代常任副总经理李双双的回答,揭开了这家老牌合资企业重构竞争逻辑的序幕:以"真投入、真布局"的长期主义,在新合资时代书写"质造"新范式。



解码"绝不放弃中国市场"的底层逻辑

当"合资品牌收缩论"甚嚣尘上,李双双的首个回应便直击核心:"任何跨国企业都不会放弃中国市场,北京现代更不会。"这番表态并非简单的市场承诺,而是基于三重战略共识的必然选择。



数据勾勒出中国市场的战略权重:2024年新车销量3050万辆,连续两年居全球首位;新能源销量1077万辆,占比47%,相当于欧洲、北美市场总和的2.3倍;汽车出口586万辆,同比激增19.3%,首次登顶全球出口第一大国。

更关键的是,全球前十车企44%的销量依赖中国市场,这里早已从"成本洼地"升级为"技术高地"——智能座舱渗透率达82%,高阶智驾用户超300万,充电基础设施突破600万根,构成全球最复杂、最活跃的汽车生态。

而现代汽车集团将中国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三大创新枢纽之一,2024年投入32亿美元用于本土化研发,正是对这一"价值磁极"的深度绑定。

此外,北京现代的信心,源自现代汽车集团与北汽集团的"双引擎"驱动。



前者作为连续三年全球销量前三的车企,拥有57年技术积淀,构建了燃油、纯电、混动、氢能源多线并行的技术矩阵:纯电品牌艾尼氪布局10款产品,氢燃料电池车NEXO实现5分钟加氢续航700公里,更在城市空中出行(UAM)、机器人技术等未来领域领先半步。

后者作为中国新能源先行者,12年入围世界500强,掌握三电核心技术,建成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的完整本土产业链。这种"全球技术储备+本土产业生态"的组合,让北京现代既具备跨国车企的技术厚度,又拥有本土企业的市场灵敏度,形成独特的"双轮驱动"优势。

从2002年建厂到累计产销超1200万辆,北京现代早已超越简单的商业存在,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合资模式的重要参与者。



其构建的"Quality+"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单车超百万公里耐久性"验证,连续多年斩获J.D.Power车辆可靠性第一,C-NCAP与C-IASI双优认证的背后,是对焊接精度±0.1mm、涂装膜厚误差≤5%的极致追求。

450多家售后服务网络织就的用户服务网,更让其在存量竞争时代拥有不可替代的信任基石。正如李双双所言:"当行业追求短平快,我们选择守护造车的本质——23年积累的不是销量数字,而是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



从"真金白银"到"真刀真枪"的转型实践

如果说"不放弃"是战略定力,那么80亿元增资与"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则是北京现代的破局方法论。这场始于2025年的变革,正重新定义合资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股东双方的80亿元注资,绝非应急之举,而是瞄准三大战略方向的精准布局:

首先,通过对新能源研发领域的大幅投入,建立固态电池实验室、智能驾驶中台,与宁德时代共建电池回收体系,目标将电池成本降低18%,充电效率提升30%。2025年落成的电池安全实验室,可模拟针刺、火烧、海水浸泡等56种极端工况,确保产品在-30℃至50℃环境下稳定运行。

其次,用于青岛基地智能化改造,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使车身焊接自动化率达98%,不良品率控制在0.08%以下。该基地已实现中欧双标准生产,出口欧洲的车型通过UNR155网络安全认证,成为现代汽车集团全球质量体系的"中国标杆"。

最后,构建"车-桩-网"服务体系,2025年完成1000个超充站布局,实现主要城市5公里服务半径覆盖;推出电池健康度区块链溯源系统,让用户实时监控电池状态,打破新能源汽车的"残值焦虑"。



另一方面,从北京现代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在中国"绝非简单的市场本地化,而是从组织、研发、产品三个维度重构竞争力:

首先,成立中国战略事业部,由现代汽车集团CTO直接领导,300人本土团队专注智能驾驶、用户体验研发,打破传统合资企业的决策壁垒。

该部门已与毫末智行共建智驾技术中台,基于20万中国用户数据训练,开发出适应复杂城市路况的导航辅助系统,预计2026年覆盖全国30个城市。

其次,与宁德时代、博泰、毫末等本土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构建"全球技术框架+中国场景解决方案"。

例如,联合开发的智能座舱系统,深度整合微信车载版、抖音等本土应用,AI语音助手响应速度达0.5秒,支持多音区识别;与宁德时代的电池合资公司,实现从材料研发到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协同,让电池寿命提升20%,碳排放降低15%。

最后,未来四年每年推出2-3款新能源车,覆盖纯电、混动、增程全技术路线,形成轿车、SUV、MPV全品类布局。

首款纯电平台车型历经五年打磨,坚持"慢造车"理念,在内蒙古牙克石完成-30℃耐寒测试,在新疆吐鲁番通过45℃高温验证,确保极端环境下的性能稳定。这种"不追热点、不堆参数"的研发哲学,正是对行业"快消式造车"的理性反驳。



从“成本中心”到“价值枢纽”的全球棋局

在这场战略转向中,最易被忽视却最具野心的布局,藏在“向全球”三个字里。当李双双宣布2025年出口目标翻倍至10万辆时,其背后是现代汽车全球战略的深层变阵:将中国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枢纽”。



这种转变有着残酷的现实考量。现代汽车在欧美市场正面临特斯拉和中国品牌的上下夹击,其2024年全球销量723万辆的数据背后,是主力市场增速放缓的隐忧。

而北京现代规划的出口路线图——2024年5万辆,2025年10万辆,2027年突破20万辆——实则是将中国制造的电动化产品,通过现代汽车的全球渠道进行价值反哺。这种“在中国生产800V高压平台车型出口欧洲”的战术,既能规避欧盟碳关税壁垒,又能借助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堪称合资模式在新能源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技术反哺路径的确立。现代汽车将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中国路测数据同步至全球研发体系,北汽集团的智能化技术通过合资公司输向海外市场,这种双向技术流动彻底打破了传统合资企业“单向输血”的宿命。

当李双双透露“HTWO广州氢能基地的技术成果将应用于现代全球商用车”时,一个以中国为支点的技术全球化网络已然浮现。

这种"本土创新反哺全球"的模式,打破了合资企业"技术输入"的传统定位,开创了"双向赋能"的新合资时代。



不可否认的是,北京现代的战略转型,为陷入困局的合资品牌提供了三重启示:

当行业沉迷于销量排名、参数比拼,北京现代选择回归本质——用80亿资金夯实技术底座,以五年时间打磨首款纯电平台车型,将"可靠性""耐久性"重新树立为核心竞争力。这种"质价比"策略,与新势力的"流量打法"、本土品牌的"性价比路线"形成差异化定位,为合资品牌守住"品质高地"提供了样本。

通过现代汽车集团的全球技术储备与北汽集团的本土资源整合,北京现代打破了"合资企业=技术搬运工"的固有印象。与宁德时代的电池合作、毫末智行的智驾研发,证明跨国车企完全可以融入中国新能源生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这种双循环模式,既避免了技术空心化风险,又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

五年磨一剑的产品研发周期,与新势力的"快速迭代"形成鲜明对比。北京现代的实践证明,电动化转型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需要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对品质口碑的耐心培育。这种拒绝浮躁、坚守本质的态度,正是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



从李双双的答问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北京现代的转型路径,更是整个合资行业的价值重估。

当电动化浪潮淘洗着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这家23年的合资企业用"真投入、真布局"证明:跨国车企的中国战略,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合资模式的未来,不在于短期的销量回升,而在于能否真正扎根中国市场,将全球技术与本土智慧深度融合。

正如发布会现场的slogan"没有花活儿只见真章"——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北京现代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更坚实的道路:用时间积淀技术,用真心理解用户,用行动证明决心。当行业潮水退去,留下的终将是那些真正懂得敬畏市场、尊重规律的长期主义者。

这或许就是北京现代此次战略发布的终极意义:为新合资时代,锚定一个"真・质"的价值坐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