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啊,4月份就快要结束了,马上就是五月份了,其中五一劳动节就是很多人所期待的。
实际上在农历三月份也马上就结束了,因为今日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七日。
其中听老人们说:三月最怕二十七日,这天是什么日子?为何怕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老祖宗的谚语是咋说的。
天气变化的预示
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天气对农事的影响举足轻重。老祖宗们发现,三月二十七这天的天气状况,往往能预示后续一段时间的气候趋势。
其中非常经典的一句就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老谚语了,它过去在很多地方都有流传。
这里的“三月”与“四月”指的是农历月份,而“三七”并非中药材,指的是农历三月的初七、十七和二十七。
这句谚语完整表述为:“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当天如果湿了老鸹毛,麦从水里捞 。”短短数语,背后却藏着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农事哲理。
在农历三月,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正是春播春种的关键时期。此时,冬小麦返青拔节,春播作物如玉米、棉花等亟待播种。对农作物来说,水分是生长的关键要素。
这三个逢七的日子在整个三月分布均匀,如果这几天都没有降雨,极有可能预示着整个三月份降水稀少,出现春旱。
春雨贵如油,缺少雨水滋润,种子难以发芽,幼苗生长受限,农作物的收成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相反,若这几天降雨过多,也并非好事。连续的阴雨天气会导致光照不足,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还可能引发病虫害,致使作物烂根、倒伏。所以,农民们对三月这三个特殊日子的天气格外关注。
到了农历四月,气温升高,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比如冬小麦迎来抽穗扬花期,需要晴朗的天气完成授粉。如果四月初一下雨,可能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雨水频繁。
过多的雨水不仅会影响小麦正常授粉,使籽粒不饱满,降低产量;田间长时间的高湿度还会为病虫害滋生创造条件,如小麦赤霉病,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降雨过多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冲毁庄稼,春播作物也难以幸免,农民一年的辛勤劳作可能付诸东流。
而农历的三月二十七日,是整个三月的最后一个逢七的日子,农民担忧的就是这一天还不下雨,那就不是好兆头了。
比如在民间就有谚语说“三月廿七晴,旱到五月尽”,所的是如果这一天晴空万里,阳光炽热,接下来大概率会遭遇春旱。
然而,此时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小麦抽穗、春播作物扎根,都急需水分的滋养,干旱无疑会让庄稼生长举步维艰,严重影响收成 ,农民们自然满心忧愁。
与之相反,“三月廿七雨淋淋,沥沥啦啦到芒种”,要是这天下起雨来,那便是好兆头,预示着接下来雨水充沛,能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保障丰收的希望。
另外,农历三月,气温逐渐升高,万物复苏,与此同时,各种病虫害也开始活跃起来。三月二十七前后,气候的变化对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有着关键影响。
一旦这天的天气条件适宜,比如温暖潮湿,就如同给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像小麦锈病、蚜虫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易爆发,大肆侵害庄稼。在过去,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病虫害一旦泛滥,农作物就可能面临减产甚至绝收的困境,这怎能不让农民们心生惧怕?
当然,这些谚语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地域环境,具有一定局限性。如今,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灌溉设施、农药化肥、温室大棚等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对自然天气的依赖。
但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谚语,作为农耕文化的瑰宝,依然值得我们珍视。而且非常神奇的是,在我的家乡今天就下起了大雨,之前可是很长一段时间没下雨了。
村里的很多老人都说这个是好兆头,有了这场及时雨,很多的农作物都能及时播种和生长了,那么,你家乡今天下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