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去屑三分钟奇迹洗发水’,用后发现去屑效果一般,根本没有奇迹可言。找商家理论,对方说这款洗发水就叫‘去屑三分钟奇迹’。”这是北京市民刘爽前不久的一次网购经历。“你能想象吗,这款洗发水就叫这个名字。而我是把这个名字当成功效来购买的,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被这个名字忽悠了。”刘爽对前来采访的《法治日报》记者如是说。

(4月24日《法治日报》4版)

“去屑三分钟奇迹洗发水”并不是功效上能够“三分钟去除头皮屑”,而是人家洗发水的牌子、商标叫“去屑三分钟奇迹”。这样的现象有一个名字,叫“心机商标”“心机牌子”。可以说如此商家真有心机。只不过是,这样的心机是动了歪心思的,故意玩文字游戏,让消费者上当之后还有苦难言。

在当今市场环境中,部分商家为追逐利益,在商标设计上玩起“文字游戏”,由此诞生的“心机商标”问题日益凸显,对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必须加以重视和整治。

“心机商标”的欺骗性不容小觑。一位消费者表示,他买过“树上熟”的水果,以为树上熟了才摘下来卖的,结果只是商标叫“树上熟”,买回来发现还有些“生”。法治日报的调查显示,玩弄文字游戏的商标、牌子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调味品,“零蔗糖”冰激凌、“安踏断码”“120W”充电器……引号里的文字并非商品特质,而是商品的名称。实际上,“土” 鸡蛋并无国家标准,而“0添加”正在被新国标禁止标注,“120W”充电器实际只有12W功率。这些案例表明,“心机商标”已成为商家欺骗消费者的惯用手段。

“心机商标”带来的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假商机。商家或许能在短期内凭借误导性商标吸引消费者购买,增加销量。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虚假宣传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一旦发现商品与商标宣传不符,便会对品牌乃至整个市场产生负面印象,不再轻易购买相关产品或服务。长此以往,市场环境恶化,真正诚信经营的企业也会受到牵连,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心机商标”无法赢得消费者的真心认可和持续支持,只能营造出一时的虚假繁荣。

面对“心机商标”肆虐,监管需“用心查处”。“心机商标”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必须依靠严格的监管来遏制。监管部门的“用心”体现在制定完善且明确的法规标准上,清晰界定什么是正常的商标宣传,何种行为属于玩“文字游戏”欺骗消费者。对于违规使用“心机商标”的商家,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形成强大威慑力。

“心机商标”是市场健康发展的祸害。别让“心机商标”跟消费者耍心眼,“心机商标”的坏心眼都有人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