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彦、章嫣、葛畅

清晨7点多,杭州地铁4号线黎明站C口渐渐热闹起来。上班族李女士骑着电动自行车抵达黎明站C口,熟练地将车停入新增的泊位区,“以前这儿挤得水泄不通,现在多了100多个车位,早晚高峰找停车位不再像‘抢车位’了!”

记者从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市管理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在2025年已新增1600余个地铁口非机动车泊位,为市民“地铁+非机动车”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铺就顺畅路。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仅仅是开始,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5000个泊位,地铁口非机动车泊位建设除了“量”的扩张,将更注重“质”的提升,“泊位规划将融入生态景观、无障碍设施与停车空间和谐共生等。”

边角空间“变废为宝”

细微处见治理智慧

在黎明站C口,曾经被忽视的垂直电梯东侧区域,如今画满了整齐的非机动车泊位。受地铁18号线施工影响,这里一度成为停车“重灾区”,上下班高峰时,数百辆非机动车挤在狭窄通道,车主常常“停车5分钟,找车半小时”。

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笕桥中队,与地铁站点、物业单位“现场办公”,通过反复丈量、协商,将这块200平方米的“边角料”转化为可容纳100辆车的“黄金泊位区”。“我们用‘绣花功夫’盘活低效空间,既要解决停车难,更要让市民停得舒心。”现场负责人介绍。

政企联动“借地生金”

开放共享破解空间困局

临平站C、D口毗邻繁华的银泰城,日均人流量超2万人次,停车缺口曾达300余个。

“商场广场白天空旷,傍晚却停满车,能不能错峰利用?”临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金点子”促成了一场政企合作。

根据约定,银泰城无偿提供2号门南侧、1号门广场约500平方米区域,画了200个泊位,商场保安与执法队员联合管理。“我们既解决了顾客停车需求,又提升了广场秩序,是双赢!”银泰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地铁口+商场广场”的共享模式成为临平商圈的新风景,泊位利用率达90%以上。

民生细节“精准绣花”

无障碍与便捷性双提升

在独城生态公园站,这个预计7月开通的“新成员”已提前备好了停车“大礼包”。

拱墅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早在站点建设初期就介入,与规划部门、建设单位建立“三堂会审”机制,结合杭钢片区、康桥板块的居住人口密度,在站点周边预留200余个非机动车泊位。

“我们不仅画好车位,还同步设置引导牌、监控设备,等地铁开通时,市民下车就能享受‘即停即走’的便利。”项目负责人透露,后续还将根据客流动态调整泊位数量,让规划更有“弹性”。

在西湖区屏峰站,高校与居住区的叠加让停车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原本狭窄的人行道上,非机动车与行人“摩肩接踵”,盲道被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西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动真格”改造:通过“绿化改铺装”释放留和路北侧人行道空间,拓宽人行道1.5米,新增500个泊位,同时在路口设置醒目的“P”字标识牌,引导车辆单向停放。“现在盲道畅通了,走路不担心被车挡,骑车也有专属区域,这样的改造暖人心!”附近居民张阿姨点赞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