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青年出品
摘要:在李翠利身上,我重新审视着“1平米书架”这个公益项目!过去人们更看重的是书和书架,而这个在“读书观”上如此清新脱俗的农家女店主,让我看到书架后的人:每个书架后都有一个爱书爱人的灵魂。那些来“1平米书架”读书的孩子,他们被书所影响,更被撑起书架的这个人所影响。我从昆明店主姚娜的身上,看到了同样的品质,她们对书架前读书的每个孩子,目光里都充满柔情
实际上,作为爱书的大学老师,当我坐到“微光书苑”的创办人李翠利面前时,我是想听她讲一些“书店与成功”的故事,爱上读书从此考上名校,浪子回头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然后我再去“上价值”,赋予这个小微书店和读书以意义。但她好像并没有“配合”这种意义诱导,讲的看起来似乎都是“失败”的故事,孩子没有考上大学,多次考研的孩子还是没有上岸。书店就没有意义了吗?我很羞愧,那种“想榨取成功故事”的意义惯性,在耿直的李翠利面前败下阵来!拿“成功”去度量书店与读书,我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俯视与工具思维。
这次播客节目,结缘于“1平米书架”。我去年关注了网商银行牵头的“公益小店联盟”,被“进门只要报上A套餐,饺子馆就会为遇到困难的客人免费端上一碗饺子”的故事所感动,感慨“社会的进步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点点”。后来“小店联盟”延伸扩展出“1平米书架”这个公益项目,支持小店打造县域公共阅读空间,我又写了《随手翻到手机的时代,让人能随手翻到书》。公益小店四周年之际,邀请我参加了这期播客节目,共谈的有河南微光书苑创始人、“1平米书架”原型李翠利,还有昆明“1平米书架”店主姚娜。
之前就读过李翠利的故事,她“蜗居”在乡村的小小书屋,已经坚守了12年,经媒体报道后已成为“网红书屋”。书屋源于她不想让孩子被低俗文化所误导,以自家超市为阵地,办起超市里的图书馆。起初她发现,村民并无读书习惯,想借出一本书比卖100块商品还难。后来用糖奖励借书的孩子,孩子奔走相告“看书是甜的”,慢慢村里的读书氛围变浓了。她有过“盗版书”的苦恼,用生活供养理想,被人当成“神经病”,有过“微光易灭”的怀疑,更有了“微光也能燎原”的自信。
就像开头写到的,坐在她面前,本以为会听到她会讲一些关于“读书如何改变命运”的故事,去给她的书店价值进行升华。但没有,讲的两个故事都关于失败:那个爱在她书店读书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那个考了好几次研都没有上岸的学生,最终也没有上岸。
为什么非得用“考上大学”“改变命运”去度量书店和读书的意义呢?我立刻想起前段时间读的安德鲁•阿伯特《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对教育和读书进行了反世俗的阐释。“教育有什么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本身显得很low。他说,“教育”是不能用其他符号定义的东西,教育除了它自身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实用的理由让你来接受大学教育,教育本身是好的,不是因为它能给你带来任何东西,不是因为它是获得其他东西的途径。教育没有目的,它是别的东西的目的,旨在教育aims for education,而非教育之旨aims of education。
什么意思呢?教育这个词无须用其他词来定义,他应该去定义其他价值,是其他价值的标准。应该问“这件事对于教育有没有价值”“追求某个东西有无教育价值”“它对教育有什么意义”,而不是反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读书有什么价值”。李翠利应该没读过阿伯特的“教育观”,但她对读书朴素的理解,如出一辙,读书本身是好的,无须“考上研究生”“走进名校”去证明与定义。任何在追问“它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都带着工具和功利色彩,而读书告诉你:你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你就是你自己,你很微小,但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在李翠利身上,我重新审视着“1平米书架”这个公益项目!过去人们更看重的是书和书架,而这个在“读书观”上如此清新脱俗的农家女店主,让我看到书架后的人:每个书架后都有一个爱书爱人的灵魂。那些来“1平米书架”读书的孩子,他们被书所影响,更被撑起书架的这个人所影响。我从昆明店主姚娜的身上,看到了同样的品质,她们对书架前读书的每个孩子,目光里都充满柔情,这种被接纳、受尊重、不断鼓励的目光,是比书架上的书更大的书、更厚重的力量!
1平米书架,小而微的力量让人充满敬意。1平米的小微成本,不至于让经营书店成为很大的负担,可以在乡村和县域空间复制,真正像毛细血管一样让读书下沉普惠到最需要的人那里。1平米的小微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考核变现的压力,慢慢去浸润,1平米影响到方圆1平方公里,一个人触动另一个人,一个店主影响一片地方,渐渐形成氛围。1平米的小微慢渗,不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影响已经被影响的人”“影响容易被影响的人”,而是影响那些小而微的“没有影响力的人”,让他们被看见,让他们看见世界。能让更多小微与书产生连接,已经足矣,无须什么“看得见的效果”去证明读书的价值。
1平米书架成了一个媒介。节目末尾,我与李翠利相约,找个机会我也到她的书店去打卡,与那些爱书的孩子交流。大学之大,不是在大城市的围墙里教大学生、谈大理想、讲大道理。知识和思想的力量,也应该走向旷野,在小店里,在1平米书架前,跟店主一起,成为那个爱书爱人灵魂的一部分!
这本《时评中国5: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如书名所呈现,就是分享深度观点表达的一些思维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当然”,太多“理所当然”冻结在丝滑的判断中,让我们的很多写作停留于肤浅的表面,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相比前面几本“时评中国”,本书更重视阅读积累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何有效率地阅读,如何在阅读中形成积累,如何在日常养成批判性思维方法,如何找到有竞争力的角度,如何让表达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让时评和议论文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本书每一章前特别增加了“10个阅读与积累技巧”“10种让角度与众不同的方法”“增加语言感染力的10个途径”“迅速提升写作流畅感的10个步骤”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写、快传的写作实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