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30日晚间,全世界都在注视着香港这片弹丸之地。
23时58分,谭善爱中校与英国中校相距近4米,对方先一步敬礼报告:
“谭善爱中校,威尔士亲王军营班已准备完毕,请你接收;祝你和你的同事们好运,顺利上岗;长官,请允许我让威尔士亲王军营卫队下岗。”
镜头迅速切换到谭善爱处,这位中校挺直着腰杆,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回答道:
“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
为了这两句话,谭善爱排练了无数个日夜;为了这一天,中国人民苦苦期盼了150年。
白驹过隙,当年健壮的中校也人近晚年,璀璨灯光背后的人生又发生了什么?
站在时代的交汇口
为了香港能回归,中国政府做了太多努力。
和平的模式考虑到了,战争的模式也同样考虑到了,还好,一切顺遂。
从1993年42集团军军长刘镇武受命担任驻港部队司令员开始,就意味着香港回归的日子彻底迎来倒计时。
在此10年之前,谭善爱才刚刚参军入伍,他在部队的表现一直很好,也从排长一路升任为连长。
而广州军区中,与谭善爱情况类似的人还有很多,历史在他身上留下印记是在1994年,那时驻港部队正在组建。
说起被选中的过程,谭善爱也觉得充满了“意外”。
记得有一天,他拿了份报告走到首长办公室,首长们正准备开会,会议桌上还有个位高权重的大人物:驻港部队政委熊自仁。
这位首长的眼睛一直盯着谭善爱看,就在谭善爱准备离开时,熊自仁提高了声音:“小同志,你等等。”
谭善爱马上立定向后转,确定了首长就是在叫他。
随后,这位首长便说:“你来说一个,就说‘你们可以走了’。”
虽然弄不清楚首长的意思,谭善爱还是坚决服从指令,说了句“你们可以走了”。
“你的声音太小了,再大点声!”
谭善爱马上并起脚掌,大声重复了一遍。
此时,熊自仁的眼睛里流露出满意的光芒,对旁边的另一位首长说:“我觉得可以,就是他了。”
根据当时首长们掌握的信息,对方指挥官身高在1米82左右,谭善爱的身高是1米87,要比对方高一些,但也高得不算太多,正好符合标准。
得知了自己面临的任务后,谭善爱也极为紧张:这在新中国成立史上还没有先例,而且人员一旦确定就不再有替补。
为了在1997年6月30日晚说出那两句话,从此时起谭善爱就要面临真正的魔鬼训练。
虽说语句都很简短,可他需要注意的事情很多:说话要有分寸,且有气势有风度,千万不能结巴掉链子;走路要符合规定,精确到先迈左脚还是先右脚。
熊自仁也并没有看走眼,仅仅一瞬间就锁定了谭善爱的气质。
那时,刚升任为连长的谭善爱就几乎拿到了他这个阶段能拿到的所有荣誉,包括优秀士兵、优秀班长、优秀参谋等等。
训练持续到1997年时夏季时,他与防务交接仪式的战友已经非常熟练了。
这一年深圳的天气十分炎热,一共20名士兵、2位军官依旧保持着时刻苦练的劲头,他们的皮肤都已被晒得发亮,从没有一个人说过苦说过累,那时谭善爱还对大家说:
“上级千挑万选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把这件事做到最好,达到最高标准。”
这样的高标准让英国仪仗队有了意见,因为仪式中需要双方同步,所以在双方仪仗队一起训练时,英方在达不到我们的标准时,希望中方仪仗兵能按照他们的动作放慢节奏,中方马上表示:
“中国军队有中国军队自己的节奏。”
大家心里也都清楚,要是告别晚清屈辱的150年后还在模仿英军的动作,那尊严不就丢光了?
终于到了6月30日晚,谭善爱抵达了现场。
这里嘈杂的环境也从不在训练之内,到场的有工作人员、香港居民、英军家属,而且当天离开深圳的时候大家的衣服、鞋子都被淋湿了,还费了很大功夫全部整理了一遍。
为了能在7月1日0时0分0秒奏响国歌,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就算英国人出了错误,都得想尽办法把机会补回来,而那每一秒,都曾在谈判桌上争取了很长时间,毕竟国与国之间都是要面子的。
英军最开始的说法是,要把他们的国歌奏响到6月30日的最后一秒,但中方不同意,因为不可能将两国的国歌做到无缝衔接,指挥手也需要2到3秒的起手动作时间。
忍受了150年,一秒都不能等下去了。
结果,英方发言人当天的发言时长竟比规定时间多出了23秒,这就意味着等待中的谭善爱要执行紧急预案。
所有前期环节全被加速完成,23时58分,谭善爱完成了人生的壮举,结果英军又出了岔子:提前12秒奏完国歌。
升旗手朱涛纹丝不动,他脑海同样飞速运转,只要相差一秒,五星红旗的上升速度就慢了12.3厘米。
前一分钟世界的镜头都对准了谭善爱,这下马上对准了朱涛。
无数次的训练早已让朱涛形成了肌肉记忆,经过漫长的12秒后,他突然使劲,让五星红旗按计划升到旗杆顶端。
所有战士都圆满完成了任务,努力从来没有白费。
无论是谭善爱、朱涛还是那些为交接仪式努力的士兵,这是属于他们的焦点,他们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一天。
7月1日早晨5点,香港的街头下起了小雨。
驻港部队的军车插着八一军旗驶来,道路两旁的市民们将一束束鲜花扔往车上,属于香港的新历史就这么到来了。
谭善爱在军营的日子一共有二十多年,他经历了很多中国的历史,也常常为此发出感叹。
他说:
“生活中有那么多场景,只有这个场景在我脑海中十分清晰,甚至连地上的点位都让我无法忘却,回忆过去的时候,我越来越意识到原来这个事情是这么重要。”
告别了军营,告别了回忆,谭善爱也奔向了人生新旅程。
岁月无法侵蚀军魂
只要想到1997年6月30日的那个夜晚,谭善爱的嘴角都会挂上笑容,那是他人生中最为闪光的10分钟。
8年后的2005年,已经41岁的他结束了22年的军旅生涯,在考虑就业问题时,他选择去深圳市宝安区黄田派出所当一名社区民警。
回想着光辉事迹就在不久以前,谭善爱心中还是会有些落差。
在部队里他是个干部,还能够发号施令,来了派出所后几乎每天都在处理家长里短的小事。
他说:
“我这个人向来是很坚强的,但我也很清楚,再坚强的人都会有脆弱的一面。”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守护好这里的治安成为谭善爱的新追求,父亲的故事也让他瞬间警醒。
他还记得,父亲过去是村里的支部书记,曾成长在一个贫困潦倒的时代,那时普通人就连吃饱饭都是奢侈。
父亲刚上任的时候村民们还曾集体外出讨饭,为了能扭转现状,父亲带着大家建设农场、林场、油厂,渐渐让村子走向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村子富了,可谭家的经济条件并未扭转,父亲仍然整天不着家,一心投入到新的建设之中。
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从未站在聚光灯下,难道父亲就不优秀吗?
在调整心态的过程中,身边是没一个人知道的。
再说8年过去,谭善爱的面部也有了变化,周围人都不知道他曾站在聚光灯下的瞬间,因此他还定下了人生新目标:踏踏实实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谭善爱眼里都是关乎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大事。
刚出警不久他就遇到了很无语的事情:1块钱引发的群殴“大案”。
起因是这样的,一位出租车司机给乘客加了1块钱的燃油附加费,乘客从没听说过这项费用,当即责骂对方为 “黑车”,坚决不给。
人家司机也不是好惹的,这1块钱收不上来以后还怎么在“的哥圈”混?
于是,在司机半骂半哄之下,乘客干脆给了1块钱。
可这个乘客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软柿子”估计一开始都不会拒绝,本着“忍一时越想越气”的想法,乘客刚到目的地下车后就一大脚踹向出租车,好在车门结实,车也没出什么问题。
问题出在“尊严”上了,出租车司机干脆不走,马上掏出诺基亚呼叫其他的哥,并朝着乘客“口吐芬芳”,不许他离开。
乘客也根本不怕司机,也掏出诺基亚给一起来深圳打工的好哥们打电话,双方各集齐一路人马。
大战一触即发,热心市民见状后连忙报警,负责出警的正是谭善爱。
来到现场后他发现乌泱泱的全是人,走近询问后更是有点哭笑不得,可两边的人还在东一句西一句,各种方言混杂在一起更是让谭善爱极为头大。
眼见现场还没人受伤,谭善爱干脆让彼此调解,这才把事情解决。
类似这样的案子,谭善爱还曾处理过无数起,常人眼里的新鲜事,在他这里也就是“家常便饭”了。
最为繁忙的一天里,他连着出警31次,快速将31桩矛盾全部解决。
即便都是些杂七杂八的小事,在谭善爱眼里也是警察的职责所在,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到最好。
恰逢2008年12月宝安分局组建特保大队,分局领导知道谭善爱部队出身,便把训练的任务交给了他来做。
这下,部队的优良传统终于有机会在此处施展了,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态度让上千人的特保大队焕然一新。
无论是队伍架构、管理制度还是目标任务都由他一手负责,重新站在队伍前列后,大家这才纷纷知道了他的过去,也对他肃然起敬。
每当所里有什么突发、紧急的任务时,谭善爱总是冲在第一线,这些同样被其他同事看在眼里。
从转业起算,谭善爱曾荣获深圳市公安系统先进个人一次,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后升任为宝安分局巡警大队副大队长。
职务升上来了,并不意味着轻松了,深圳举办26届大运会时,谭善爱在酷暑中差点晕倒在岗位上,好在同事及时发现为他解暑降温,这才避免了危险发生。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关驻港部队的新闻他是从不会错过的。
在公安系统任职17年后,利用一次学习参观的机会,谭善爱再度来到香港。
踏上这片土地的瞬间,谭善爱瞬间陷入了年轻时的回忆,他说:
“十几年一晃而过,我感觉很好,现在香港更加繁华了,甚至与它的差距也正在缩小。”
54岁的那年,他还接受了媒体采访,问及最多的问题都关于1997。
交接的画面还是记忆犹新,这时谭善爱就没那么“低调”了,他很兴奋地讲述了那个时刻:
“我感觉很自豪,其实现场发挥得要比训练还要好,现场的气氛是被烘托的,每个人的鸡皮疙瘩都竖了起来,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当年的场景。”
记者在采访之余发现,谭善爱在深圳的“节骨点”时期抵达,十几年来却一直生活清贫,妻子还有过下岗经历。
无论是过去在部队还是如今在公安,他都是有权力在手的,他也从未用手上的权力谋取哪怕一丁点的利益。
80多岁的父亲再度被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时更是给了谭善爱很大的震动,他也说:
“父亲那一辈经历得更多,心中的信念也更加纯粹。”
俨然,父亲依旧是他心中的偶像。
岁月流逝、初心依旧,他始终坚持着自己所认定的一切,保持着退役军人的本色。
与谭善爱共同创造历史的其他退伍老兵你还知道哪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1. 军装换警服!谭善爱一身藏蓝警服赋予守护人民新使命 《深圳新闻网》
2. 卸光环扎根基层 沉下心再创辉煌 《宝安日报》
- 25年前的“明星军官”,如今依旧很“明星”!《中国军网》
4、23年前,他霸气地对英军说:“你们可以下岗!”《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