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作家博尔赫斯如此谈论阅读的美妙

“一本书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物

直至找到了它的读者

找到那个能领悟其象征意义的人

于是便产生了那种

被称为美的奇特的激情

这是心理学和修辞学都无法破译的

那种美丽的神秘”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里

我们来看看

下面这些美妙的书

找到了哪些穿着工装的读者

《北上》


“水花在桅杆上结成冰凌,风像刀子似的往骨头缝里钻,纤夫们赤着脚踩在冰碴子上,一步一滑……”徐则臣在《北上》一书中描绘的1901年寒冬的漕运场景,与我们公司多年来野外科研试验、售后保障的场景重合。

书中铺展的运河航行图景,恰似一部流动的奋斗史诗。小说以双重视角描写,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索平行又交叉。当意大利工程师小波罗带着测量仪器溯流而上时,他面对的不仅是暗流险滩,更是文明碰撞中永不停息的突围。这种劈波斩浪的勇气,恰与我们公司65年征途中的破局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共振。

我们的科研团队、售后服务团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驻扎过戈壁、奔赴过朱日和,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调试产品,正如这本书中所写的:“每个测量数据都是用体温焐热的”。在新时代的航程中,我们年轻一代当继续以“逆流而上”的勇气破浪前行,续写传奇。(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江苏北方湖光光电有限公司生产一线职工 洪靖曈)

《中国切片,1900》


我最近在读《中国切片,1900》,雷颐笔下的1900年图景,常让我联想到现代工业文明的齿轮,它们之间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当年铁路是列强攫取利益的工具,如今却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名片。

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各种型号的螺丝、扳手打交道。每颗螺丝都有它的扭矩标准,就像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事件都有必然的因果。用扳手一下一下地拧着内扣螺丝,仿佛历史的年轮正在无声地扭曲、咬合。

持续的阅读,对我来说就像是手中握着奋力撕开平庸包裹的武器。(口述/中国铁路太原局太原机务段检修工 王少天 整理/雷鹏)

《百年孤独》


我在读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书中的乌尔苏拉·伊瓜兰在失明与衰老中意识到家族命运不断重复时,没有陷入虚无,而是更专注地经营当下。这简直是“内卷时代”的一剂解药。

每当我面对工作感到疲惫时,就会想象乌尔苏拉穿越到现代职场的样子——她大概会像整治混乱的厨房那样整顿流程,用制作糖果般的耐心对待枯燥的报表。每一个职场人都需要学习乌尔苏拉式的“扎根精神”,干好当下的工作。

书中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在注定孤独的旅程中,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创造奇迹,而是在日常琐碎中保持尊严与温度。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可以微笑着面对。(口述/河南油田水电厂电力调度中心员工 张琦 整理/李如飞)

《阿勒泰的角落》


最近我在读《阿勒泰的角落》,作者李娟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在阿勒泰的生活情景,她写阿勒泰深山牧场的旖旎风光,写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写自己与家人在牧场收废品、做裁缝、卖杂货的细碎日常。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沉浸在了文字里,城市的喧嚣消失不见,世界成了辽阔的牧场,内心的焦虑与迷茫全被抚平了。正如她书中写的那样:“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口述/中国铁路上海局上海机辆段车辆钳工 龚炜晨 整理/徐晓帆)

《我与地坛》


暮春,绿萝叶尖悬着将坠未坠的水珠。摊开的《我与地坛》,纸页间浮动的铅字突然有了温度,恍惚看见轮椅压过松针的辙痕里,叠印着母亲追赶时落下的布鞋脚印。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母亲在喊我……”就像儿时,母亲总是站在门口喊着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玩性大发的我总是回复“我再玩会儿,还不想吃……”而如今,母亲总是在电话那头以各种理由用期盼的语气喊着我的学名问着我“家里的小豌豆熟了(家里的桃子熟了、家里杨梅熟了,给你泡了酒),你和雅丽(我妻子)什么时候有时间回家吃饭啊……”

每次回家,母亲都像招待远方亲戚那样做一桌子我爱吃的饭菜,再给我打一杯酒,说,会喝么多喝点。离家时,她又大包小包地往车上塞,说反正有车也不需要你提着……

读着《我与地坛》中感同身受的文字,我明白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近在咫尺的温暖。而读书的意义大概也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中国能建葛洲坝钟祥水泥公司 张冬至)

《苦难辉煌》


我在读的是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当我看到书中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理想前赴后继时,就想起我们这代技术人员肩负的环保使命。常年与锅炉、烟尘和环保指标打交道的我深知,确保每一立方米的烟气达标排放就是我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好践行。

年初,在电袋除尘器滤袋优化方案,我们团队遇到了滤袋寿命短的瓶颈。近百次实验的失败没有击垮我们,而是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苦难铸就辉煌”的信念。我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驻守现场调试除尘设备,最终有效提升除尘效率至99.9%,让每度电达到“清洁可靠”的环保目标——这是属于我们的辉煌。(口述/中油电能热电一公司除尘工程师 崔哲铭 整理/韩国富)

《第七天》


当《第七天》这个书名跃入眼前时,我不禁好奇这本书所写的第七天会发生什么,于是迫不及待地展开书页。想起余华老师在《活着》这本书里将苦难埋进让人流泪的温柔,让我对他笔下的世界始终怀有敬畏和探寻欲。

人人平等的地方是“死无葬身之地”,这个最残酷的诅咒却在余华写的《第七天》这本书里成为了最温情的乌托邦。这本书以亡灵杨飞的第一视角,魔幻地写出了他死后7天里魂魄的所见所闻,杨金彪为养子终身未娶的父爱、鼠妹男友卖肾买墓的悲情执着……这些温暖碎片在冰冷现实中愈发灼目。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书中的这段描写令我久久难以忘怀,余华老师用近乎抒情的笔触描绘亡灵归宿,也将死亡焦虑转化为生命礼赞。(口述/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 青岛客运段 张欣桐 整理/翟祚珩 )

《不被大风吹倒》


选择阅读《不被大风吹倒》,是因为书封的画风很……诙谐幽默。第一眼,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莫言老师的书。但细想又觉得合理,毕竟莫言可是在B站上能和年轻人情绪狠狠共振的人呀,亦有“搞笑大师”之称。

书中包含了40篇脱口式的散文,不同于高高在上的说教,莫言如同老友“唠嗑”般,围绕自己的故事,分享了他至暗时刻的感悟,鼓励我们在遇到人生的“大风”时,不要灰心,不要沮丧,更不要放弃——“我觉得我们站住了没有被刮倒,就已经是胜利了,剩下一棵草也是胜利”。

书中有一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老农的独轮车在风中散了架,但他拼命护住怀里的种子,种子在雨后成功发了芽。莫言说:“风过留痕,最好的纪念不是躲过风,而是带着风的力量继续走。”

与其说《不被大风吹倒》是一本温暖治愈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让生命拥有更多韧性、力量的指南——人生的意义,有时就藏在看似停滞的坚守中,只要生机不灭,终有抬头的日子。(中国铁路南宁局南宁南机务运用段 邱莉)

《大奉打更人》


我是综合办公室的普通一员,日常工作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多线程战斗”——文件整理、会议筹备、协调沟通轮番上阵。原本以为读《大奉打更人》只是忙里偷闲的消遣,没想到这部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竟成了我解锁高效工作的“隐藏副本”。

书中主角以智慧破局、用策略闯关的故事,意外启发了我的工作思路。我尝试将复杂任务拆解成“支线任务”,就像小说里主角破解谜题般,把年度总结拆分成“每日撰写模块”,用“逐个击破”的方式降低压力;借鉴书中角色修炼专注力的桥段,让自己在繁杂事务中也能快速进入“心流状态”。这些看似“跨界”的尝试,竟让我的工作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

如今,同事们总笑称我是“现实版打更人”,既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还能抽空分享小说里的趣味方法论。这场从小说到职场的奇妙联动,不仅让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更让我明白:只要善于思考,生活处处藏着值得借鉴的智慧。(口述/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综合办公室 桂宁刚 整理/崔策)

拥抱变化 接受自我


《悉达多》这本书很早以前就被人种草了,买了一直搁在床头,直到最近,才有时间真正去读它。还没读之前,我就被书中对生命本质的哲思吸引。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贵族青年悉达多追求精神觉醒的一生,他对自我、对世界的探索,深深吸引着渴望突破认知局限的我。

阅读过程中,悉达多的每一次抉择都牵动着我的心。他的经历让我明白,人生是一场不断探索与自我觉醒的旅程。读这本书,我好似跟着悉达多一起去游历,一起在尘世中苦行,又一起感受世间的美好。

书中“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我们常常因执着于得失、对错,陷入焦虑与痛苦。当学会以平和之心看待周遭,爱生活的每一面,才能真正与世界和解,获得内心的安宁。人生充满了变数,我们应在不断探索中接纳自我、拥抱变化。

深夜合上书时,窗外的雨声滴哒,更觉这本书字字珠玑,它也提醒着我:生活的答案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日日泅渡的时光里。(重庆彭水水电公司 向玉婷)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408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