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虹口段有一处被旅友们口口相传的“最佳取景框”,站在四川北路北苏州路口,邮政博物馆的大门框线与北外滩、陆家嘴美景在取景框里相映成趣。
不过,画面里有一根横亘在中央的信号灯高杆,让游客有一丝缺憾。最近这根高杆悄然“瘦身”,变身为一根微杆托着信号灯,既为游客留出无遮挡的“城市明信片”,也为车辆划出清晰的安全指引。
而6公里外的汶水东路水电路口,新安装的信号灯正以精准的绿波节奏,引导着早高峰的车流与人潮。这“一减一加”之间,藏着虹口以“绣花针”功夫精细探寻城市治理最优解的密码。
“一减”:游客拍“最美天际线”不留遗憾
时间倒回今年1月,一份来自市人大代表秦畅的“特别建议”摆在虹口交警案头,邮政博物馆门前红绿灯与天际线“抢镜”的问题——游客拍照留有缺憾,坐落于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切割了美好画面,游客只能“卡秒黄灯拍照”,因为此时灯光饱和度较低,对照片整体色调影响最少。
“既要安全通行,又要留住城市风景,这道题必须解。”由市公安局牵头,虹口交管支队和虹口区建管委组成专项组,带着标尺与设计图开始了精细勘测。
图为信号灯杆调整后对比:左为调整后,右为调整前
“不是简单拆除,而是精密置换。”虹口交警介绍,四川北路南北向驾驶员视线需保证清晰辨灯,北苏州路行人过街安全距离不容压缩。经过多部门研商,方案最终落槌——将原高杆“化整为零”,两组机动车信号灯迁移至南北两侧灯杆,行人信号灯则“瘦身”嵌入特制微杆,既避免道路开挖损伤历史街区肌理,又以夜间施工将对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
图为信号灯杆调整后的景别
“调整后,信号灯杆从6.5米缩短至3.5米,而且加挂了人行信号灯。”3月中旬工程验收时,市人大代表秦畅收到市公安局关于信号灯调整的回复,内容涵盖调整考量与后续跟踪。她再次来到这处“最佳取景框”,拍摄了一组美照,并打算为这份“既有技术支持又有动态反馈”的答复勾选满意。
图为市人大代表秦畅近日实地打卡
“一加”:绿波里的民生算法
在水电路汶水东路口,新设信号灯给出了一套“民生算法”。这个存在20年的人行横道,承载着5个居民区、幼儿园与公交枢纽的过街需求,去年在人大代表提案与12345市民热线中同时被提及。
此处人行横道虽已设置约20年,但长期以来行人和非机动车需依赖机动车主动礼让才能通行,存在安全隐患。而此处经过的车流也较大,自新装信号灯启用以来,通过规范通行时序,不仅有效缓解了人车冲突现象,行人和车辆的通行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
“四相位信号灯不仅要做到简单开闭,还要平衡好四周动态。”虹口交管支队勤务路社大队刘笑宇展开一张绿波带模拟图:A相位118秒放行水电路直行车流,B相位32秒保障行人从容过街,C相位38秒释放转向车辆,D相位32秒应对突发人流。通过与南北侧路口220秒总周期联动,形成“车让人、人快走”的和谐节拍。
2月初信号灯启用首日,虹口交警与建设单位驻守观测。“早高峰北向南车流比预期增多,行人过街速度加快。”面对早晚高峰的车流峰值,动态优化预案已准备就绪。最近,虹口交警管理部门又对早晚高峰南北向水电路配时作了微调,使其与北侧汶水东路水电路和南侧水电路广灵四路更加匹配。“我们会不断调整,定期根据流量微调绿信比。”
治理纵深:从“能不能办”到“该不该为”的治理升维
站在邮政博物馆前,看着全新面貌的观景C位,人大代表秦畅感慨万千:“一根信号灯杆的‘瘦身手术’,照见的是治理逻辑之变。”当职能部门跨出突破“既有规范”的步伐,做出“人民体验提升”的考量,城市便有了更多让风景“透口气”的温柔。
而在汶水东路的车水马龙中,虹口又用另一种方式诠释这种转变。“加装信号灯不是终点,而是持续优化的起点。”虹口交管支队负责人说。在“12345热线建议—代表提案—多部门协同—动态跟踪”的闭环机制,藏着“城市活力与安全共生”的深层理解。
减的是遮挡风景的公共设施,加的是护航民生的安全保障,虹口这组“一减一加”,恰似在城市的经纬线上穿针引线,用“绣花针”编织着民生解答,每处校准、每次优化,都藏着让虹口更值得热爱的密码。
记者:徐维晨
图片:徐维晨、市交管总队、虹口交管支队、上观新闻
编辑:徐维晨
短视频来自@秦畅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