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5日,我国从越南全线撤军后,中越战争就进入了新的斗争阶段——两山轮战。关于这一时期的战争,越南方面的舆论又有什么看法?

在一次采访中,越南少将阮德辉面对记者表态道:“中国人五年动员五十万军队,400门大炮,三天10万发炮弹,疯狂倾泻在20公里土地。” 1公里一千枚炮弹覆盖。那么,历史实情果真如这位越军少将所说么?恐怕不尽然。

一、真实渭川

渭川,中方称老山,地处中越边境12号界碑至14号界碑之间,包含老山(海拔1422米)、者阴山(1250米)、八里河东山等山系。此处地形崎岖、交通单一,便于小规模作战部队隐蔽行动。对越南而言,渭川是越军“北方防线核心”,可在此处依托工事群封锁中国通向越南河江省的3条主要公路(8号、12号、4号公路),战略价值显著。故而,在越南看来,渭川是非争不可的兵家要地。

1979年3月5日,就在解放军宣布全线撤军的当天,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动员全国人民保卫祖国。同日,越南国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孙德胜主席签署了全国“总动员”命令,以动员和鼓舞全体越南人民投身中越战争。

显然,挨了一顿揍的越南并不服气,他们从柬埔寨调回了人民军第2军,其中304师驻谅江县、306师驻陆南县、325师驻陆岸县,另外派遣精锐的山地步兵师313师驻守渭川,并新建第5军(14军)、第6军(29军)、第7军(68军)、第8军(26军),重点加强北部一线防御,并加快改善北线军队集群的武器装备,使北部兵力常年保持占军队总兵力的60%。



越南在两国边境地区大规模驻军必是有所图谋,我国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任由越南军队侵犯疆土。

对我国而言,渭川制高点上的观察哨可监控我国境内30公里纵深,将云南麻栗坡县尽收眼底,若是落入越军手中,后果不堪设想。既然越军卷土重来,我国又怎能不打出一记重拳,好好教训这帮试图窥伺我国领土的越南狼崽子!

1984年4月28日,来自昆明军区的14军40师在渭川发起了老山主峰争夺战。

正式交火之前,我军先用炮火“洗地”,炮兵第4师动用152mm加榴炮、130mm火箭炮,单小时投弹量超500吨,对越军堑壕实施了“剥皮式轰炸”。

渭川地区多为热带山岳丛林,溶洞密布,越军利用地形构建了大量反斜面工事。此时,面对解放军的狂轰滥炸,越军313师122团1营只得蜷缩在事先修筑的反斜面工事内躲避炮击。与此同时,第40师工兵连用直列装药炸毁越军雷区,开辟出6条进攻通道。

进攻通道开辟后,担任主攻任务的第40师118团从正面向老山主峰(越方称1509高地)发起了冲锋,第40师119团作为偏师,负责夺取主峰西侧的1072高地和662.6高地,以保障主攻部队118团右翼安全。

据当年驻守渭川的越军战士回忆:“尤其严重的是,1984年4月28日凌晨,中国第二次进攻侵犯越南边境,调动4个步兵师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攻占了1509、772、266等高点……”

阮德辉作为当时的前线将领,在回忆录中写道:1984年4月28号到5月16号那段时间,中国部队进驻了河江省的226号、233号、685号、772号、1030号、1250号、1509号等好多山头。



后来面对采访,阮德辉向越南媒体“越南之声”透露,此次中国并未大规模进攻,而是集中进攻和侵占了渭川部分地区,该部分土地长度约20公里,纵深5公里,这意味着,如果渭川失守,越南边境将向后退5公里。在他和一众越军高层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

二、数据谬误

在中越战争期间,阮德辉曾任方面军参谋长(兼任越南第二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1985年初至1989年底,阮德辉直接指挥了渭川-河宣战场战斗,在从部队退役后,他又写了一本书,名为《渭川战争回忆录》。

故而,越南媒体“越南之声”在做北方边界战争有关的节目时,会专门邀请阮德辉接受采访。只是,阮德辉少将尽管是战争的亲历者,可或许由于政治立场的站位问题,他的话实在是疑点重重。

根据越南阮德辉少将的回忆录及越南官方叙述,中越战争期间(尤其是1984年后的渭川战场)存在以下关键说法:在兵力规模上,中国在1984年动员50万军队,投入了20多个步兵师、400门大炮、1000多辆车辆;在火力强度上,解放军三天内向渭川地区发射了超10万枚炮弹,要知道,解放军同越军在渭川的战线长度约20公里,纵深5里,也即平均每公里都有一千枚炮弹覆盖。

可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越南方面的舆论宣传存在严重的夸大。关于火炮配置,阮德辉宣称的“400门大炮”与我国军方数据倒是基本吻合,我国在1979年战役中投入约500门火炮(含榴弹炮、火箭炮),1984年老山战役又投入了三百余门火炮,增至800余门。



关于火力强度,根据我国军方解密档案——《昆明军区对越作战总结》记载:1984年老山战役中,第14军消耗炮弹37万发,日均约1500发。

由此可见,越南少将阮德辉谈到的“三天10万发炮弹”这一说法完全不成立。即便是冲突最激烈的1984年7月12日,解放军在那场单日防御战中发射炮弹也不过3400吨,约合8.5万发。

1979年第一阶段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解放军部队火力凶猛,消耗炮弹约88万发,日均3.1万发,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进入“两山轮战”阶段后,双方交火虽然激烈,但并没有到“三天10万发炮弹”的战争烈度。所谓的“三天10万枚炮弹”只可能在特定高强度战斗中存在,但作为普遍描述实在夸大。

再者,对我军的兵力规模,越军少将阮德辉同样有所夸大。两山轮战期间,解放军各大军区依照中央军委指示轮流参战,各军区轮战总兵力约30万至40万,单次战役兵力则通常为12个师,兵力规模约1万至3万人。例如,1984年,在老山渭川前线作战的解放军主力是昆明军区第14军,约2.5万人。

阮德辉宣称的50万军队若指五年累计轮换兵力,还相对接近实际,但若指同时部署兵力,则实在严重夸大。

从国际研究数据来看,阮德辉口中的“50万军队”也是无稽之谈。美国兰德公司1986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边境冲突中的常驻兵力约10万,高峰时期不超过20万。苏联军事顾问评估也显示,中国在越北战场的峰值兵力最高在28.7万,何来五十万之多?



三、越南动机

越南方面关于中越战争的叙述存在显著夸大与政治化倾向,具体表现为:在兵力规模上,越南将累计我人民解放军轮换兵力混淆为同时部署,夸大了两倍以上,误导越南民众对战争规模的认知。

同时,越南方面还截取极端战斗数据作为解放军火力强度的普遍描述,以此制造越南“全线危机”的假象,将自身塑造为战争的受害者和以小搏大的勇士,

另外,他们还故意强化民族主义叙事,凝聚越南国内共识,又将边境冲突描述为“保卫祖国北部神圣领土”,以此掩盖越南在柬埔寨的侵略行动所引发的国际孤立。实在是虚伪至极!

目前,阮德辉担任渭川—河宣阵线老战士全国联络委员会主任。他曾在采访中特意强调“后代需了解祖先的牺牲”,他希望通过战争记忆来强化国家认同。由此可见,阮德辉的种种说辞背后暗藏着处心积虑的谋划,更多为政治叙事需要。

阮德辉的言论以及越南媒体真假参半的舆论宣传所折射出的是一种背离历史真实性的政治动机。诚然,就客观而言,中越边境冲突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越双方在舆论上的叙事差异反映了历史记忆的政治建构,但不论如何,也应当尊重基本历史史实。

今天,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火已成远景,它在深邃的天空中,在宁静而凄凉的远方,勾勒出人民解放军的伟岸轮廓。他们那伟岸的轮廓,绝不容许被越南方面的舆论宣传肆意抹黑;绝不容许被越南媒体捕风捉影式地“泼脏水”;绝不容许被越南方面的虚假历史材料污名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