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法国人喜欢吃蜗牛,但是在这位老哥面前,却只能落得个小巫见大巫的结局,这种1只能够携带100条寄生虫,“碰一下就发烧到40℃”的蜗牛,老哥能一次吃下一锅。

2021年的时候,广西南宁的一个小区内,一个老哥发现了小区雨后的草地上出现了很多只超大号的蜗牛。



由于这些蜗牛的体型实在过于硕大,老哥一时吃货心起,于是将这些大蜗牛捡回家中,直接烹饪食用。

到了开饭时间,老哥还不忘拍照发在业主群中留念,并表示自己从2019年每年都抓这种蜗牛食用,是难得的珍馐。

但令这位老哥想不到的是,他吃下的哪里是珍馐,更是千年难得一见的“毒虫”。


(老哥直接连锅端了)

非洲大蜗牛

这种蜗牛名叫非洲大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是全世界最大的蜗牛。

它通常能长到六七厘米长,比我们常见的蜗牛大出数倍。它的外壳以黄、深黄为主色调,褐色花纹如雾般分布其上,独特的外貌让人过目难忘

而更让人难忘的,则是这位大蜗牛那惊人的“大胃口”,它能吃能喝能跑能跳,而且几乎从不挑食,什么红的西红柿,绿的黄瓜,紫的茄子,白的萝卜,细长的豆角,圆滚滚的土豆,胖嘟嘟的南瓜,水灵灵的白菜,绿油油割不完的韭菜,到了它的身边,统统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变成它嘴里的那一盘菜。


(非洲大蜗牛)

因为这样的能力,它也成为了农业界有名的害虫。

据统计,每年受非洲大蜗牛危害的作物多达500余种。从农田里的青菜、瓜果,到公园里精心培育的花卉,这货压根就是来者不拒。

而且更可怕的是,这种生物不仅啃食作物根系,还会在叶片表面留下密密麻麻的齿痕,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受阻,甚至因此整株枯萎。


(正在大快朵颐的非洲大蜗牛)

所以,即使是在它的原产地非洲,非洲大蜗牛也是当地农民心中有名的祸害之一,有人甚至将其称为“爬行的蝗虫”。

这些“爬行的蝗虫”虽然不像真正的蝗虫那般会飞,却比蝗虫还要难以对付。

它们深谙“昼伏夜出”之道,白天潜伏在石缝、树根等阴暗处,夜晚则如黑色潮水般涌出,所经之处连苔藓都难逃劫掠。


(非洲大蜗牛)

而且它们的昼伏夜出不仅是一种习性,更是一种生存策略。当天敌过多,人类捕杀行为剧增时,这些家伙就会直接开启“猥琐发育”模式,缩入壳中开始休眠,休眠期甚至长达数月,完美达到闭关避祸的需求。

避祸期间,如果肚子饿了怎么办?没关系,非洲大蜗牛有的是办法应对。

虽然更喜欢新鲜蔬菜,但到了困难时期,非洲大蜗牛主打的就是一个不挑食,从混凝土中的钙质到腐烂的有机物,甚至同类尸体都能成为它们的“大餐”。


(正在进食的大蜗牛)

由此可见,非洲大蜗牛的环境适应能力,已经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也许比起蟑螂,它才是那个真的“打不死的小强”

更可怕的是,它还具备极强的繁育能力。非洲大蜗牛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生物,繁殖效率极高。雌螺每次产卵量可达一百至五百枚,全年可产卵2 - 3次,若按最高值估算,单只雌螺年产量可达1200枚。

如此惊人的生命力,再加上强大的繁殖能力,难怪非洲当地农民形容:

“它们啃食的不仅是作物,更是我们的生计。”


(非洲人气得直接将这些蜗牛煮来吃)

“入侵”中国

本来这种软体动物与中国并无交集,但在1931年,情况发生了转变。当时,一位南洋华侨从新加坡运回中国厦门的植物中无意夹带了非洲大蜗牛的卵和幼螺,随后非洲大蜗牛在厦门逐渐传播到福建其他地区。

而等到这一批非洲大蜗牛在中国站稳脚跟后,它们远在非洲的其他同胞们也不甘示弱,先后通过多个渠道,玩起了猛龙过江。

就比如,后来有广州客商在往回运输货物时也夹带了非洲大蜗牛,结果不到五年中国南方海港城市都有非洲大蜗牛的足迹。

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因非洲大蜗牛个大肉多,也有人将其引入中国养殖,又导致了令一波非洲大蜗牛的入侵潮。


(非洲大蜗牛)

毒过养蛊和降头

但以上这些东西,甚至还不是全部,最要命的是这玩意,就像恐怖电影里的降头和蛊毒一样,主打的就是一个主打的就是一个“致命隐藏”。

一只非洲大蜗牛,体内竟能携带多达100条寄生虫。想象一下,当你毫无防备地咬下一口非洲大蜗牛的肉,那些寄生虫便顺着你的食道,在你的身体里肆意游走、安营扎寨,顺带着破坏你的内脏器官,引发各种严重的疾病的惨状。


(正准备大快朵颐的非洲人)

其中,广州管圆线虫就是非洲大蜗牛的寄生虫之一。一旦感染,轻则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让人痛苦不堪;重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出现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2022年3月,广东中山一名男孩因把玩非洲大蜗牛后持续高烧、头痛被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嗜酸性脑膜脑炎,若不是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图)

除了广州管圆线虫,非洲大蜗牛还可能携带其他寄生虫和病毒,如吸虫、绦虫、线虫和一些可致皮肤病的病毒,说起来比恐怖电影里集多种毒物于一身的降头蛊毒,还要恐怖和致命。

而人一旦接触了这种比降头蛊毒还要致命的存在,轻则引发皮炎,皮肤肿胀、瘙痒,长出水疱;重则病原体入侵免疫系统,引发全身性症状,高烧至40℃,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不得不佩服新闻里的那位广西老哥,从2019年吃到2021年,居然还可以大大方方的大发朋友圈。


(千万不要学习这位广西老哥)

但无论如何,非洲大蜗牛的危害,依旧不容忽视。

如今,这种动物仍频繁现身我国南方城市。它们悄无声息地啃食植物、传播疾病,严重威胁生态与人类健康,是我们随处可见一大隐患。

面对这些“危险食客”,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不随意触碰、食用,发现后立即上报。唯有如此,才能守护生态平衡与生命安全,避免悲剧重演。毕竟在这场与危险生物的较量中,我们输不起,也绝不能输。

参考资料: 1、广西新闻网《南宁一小区业主捡非洲大蜗牛煮来吃 专家这样建议》 2、羊城派《广东雨后小心这种“巨物”!非洲大蜗牛不要摸!不能吃!》 3、环球网《雨后看到这种“入侵物种”千万别碰,很危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