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传播的宏大版图中,电视新闻曾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以权威、正统的姿态向大众传递着世界的动态。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当下的媒体生态,会惊觉电视新闻似乎陷入了一种夸夸其谈、文过饰非的泥沼,而短视频的异军突起,正成为展现老百姓酸甜苦辣的全新舞台。
电视新闻,本应是社会万象的忠实记录者、民众心声的传声筒,可如今部分节目却偏离了这一初衷。打开电视,一些新闻报道充斥着华丽空洞的辞藻,主播在镜头前口若悬河,却难以触及事件的核心与本质。在报道民生问题时,往往流于表面,像是在不痛不痒地挠痒痒。例如,谈及房价问题,只是简单罗列数据,讲述政策如何调控,却对普通百姓面对高房价时的无奈与挣扎视而不见,不深挖背后土地财政、市场供需失衡等深层矛盾,无法让观众感受到切肤之痛。再如报道就业难,只是陈述就业市场的整体状况,却没有深入到一个个求职者的具体经历中,那些毕业生四处奔波投递简历却屡屡碰壁的心酸,失业者为了生计焦虑失眠的煎熬,在电视新闻里难觅踪迹 。
更令人诟病的是,某些电视新闻存在粉饰太平、文过饰非的嫌疑。在面对一些社会负面事件时,不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深入调查、还原真相,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策略,弱化问题的严重性。对环境污染事件,只报道治理取得的“成效”,对污染源头的责任追究、受害者的艰难处境一笔带过;对城市管理中的矛盾冲突,将责任片面归咎于弱势群体,而忽视管理方式是否存在问题。这种选择性失明的报道方式,无疑损害了电视新闻的公信力,让观众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
反观短视频,虽然诞生时间不长,却以其独特的魅力,真实呈现出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在短视频平台上,普通人成为了主角,他们用手机镜头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外卖小哥分享送餐途中的趣事与艰辛,有的因为路况拥堵导致订单超时,被顾客埋怨时的委屈;也有收到顾客暖心好评时的喜悦 。这些平凡故事里饱含着生活的无奈与满足,让观众感同身受。还有那些记录农村生活的短视频,春耕秋收、饲养家畜,展现出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以及丰收时质朴的喜悦。在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最纯粹、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短视频的传播特性也决定了它更能贴近大众。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拍摄与分享。在遭遇突发状况,如暴雨洪涝灾害时,现场民众第一时间用短视频记录下受灾场景、救援情况,这些未经雕琢的画面,比电视新闻的延迟报道更能让大众迅速了解事件全貌,引发社会关注与援助。短视频的互动性强,观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分享,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没有距离感,大家围绕生活中的问题展开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当然,短视频也并非完美无缺,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等问题同样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真实生活的新窗口。而电视新闻若想重拾观众信任,就必须摒弃夸夸其谈的作风,杜绝文过饰非的行为,深入生活、贴近百姓,回归新闻的本质。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重新站稳脚跟,与短视频一起,为大众呈现出一个全面、真实、有温度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