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想联俄制华,结果算盘落空。
普京一句话让全世界看清俄罗斯的立场、
就在这时,中国也向全球发出强烈信号: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
美国精心布下的“离间计”,为何反被自己打了脸?
这背后,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外交博弈。
4月21日,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俄之间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历史逻辑不会改变。
这句话其实意义重大。
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做出类似表态。早在去年秋季,国务委员王毅访问俄罗斯时就曾专门强调中俄关系具有三大特质:
第一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第二平等相待,合作共赢;
第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这三点,不仅总结了中俄关系的核心特征,也向世界各国清楚地表明了中国的立场。
国际上有不少声音担心中俄关系可能因为美国的策略而产生波动。
甚至有人鼓吹所谓“联俄制华”的说法。
中国频繁对外表达坚定的中俄友好立场,目的之一就是打消这种疑虑。
众所周知,美国在处理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时,始终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尤其是特朗普政府重新上台后,更是加快了拉拢俄罗斯、牵制中国的步伐。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也不难理解。
美国认为,如果可以把俄罗斯“拉过去”。
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旦松动,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占据更多优势。
因此,美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主动向俄罗斯示好,比如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立场出现了变化。
据多方媒体报道,美国现任政府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相比前几年明显放缓。
有消息称,美国甚至私下向乌克兰方面传达信息,认为“乌克兰加入北约并不现实”。
这无疑是在给俄罗斯“递橄榄枝”。
除此之外,美国还在能源领域向俄罗斯释放合作意图。
虽然美俄都是能源出口大国,理论上是竞争对手。
但美国主动寻求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显然有更深的战略考量。
俄罗斯目前因西方制裁,在能源出口方面受到不少限制。
美国此时伸出“援手”,可以让俄罗斯看到缓解制裁压力的可能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近年来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不断加深。
美国介入能源合作,也是在试图在中俄之间“打入楔子”。
不过,美国的这些“小动作”在俄罗斯这边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从俄方高层的种种表态来看,普京政府早已“选边站”。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对西方的信任已经彻底崩塌。
经济制裁、舆论攻势、军事包围等措施,让俄罗斯意识到,美西方并不会真正接纳它。
因此,俄罗斯开始大幅“向东看”,加大与中国的战略合作。
普京在多个场合都曾表示,发展对华关系是俄罗斯的长期战略,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无论是贸易、能源,还是高科技、军事合作,中俄都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和合作空间。
俄罗斯外交部也多次强调,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两国关系是全球事务中的重要稳定力量。
对于任何想要挑拨中俄关系的外部势力,俄罗斯都表示坚决反对。
从经济层面看,中俄合作已经深入各个领域。
2024年中俄贸易额超过24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连续多年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俄罗斯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国。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大量天然气、石油和煤炭,不仅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也帮助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中找到了稳定的市场。
除了能源合作,近年来中俄还在科技、农业、跨境电商等方面展开合作。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中,两国实现了战略上的协同。
这些合作都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建立在长期互信和共同利益基础上的。
因此,想要通过外部压力或利益诱惑来改变中俄的合作方向,并不现实。
特朗普政府原本以为,通过在俄乌问题上的“妥协”和在能源领域的“诱导”。
能够拉拢俄罗斯,甚至让其在对华问题上“转向”。但现实却给了美国一记“当头棒喝”。
俄罗斯不仅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合作,反而不断深化与中国的战略协作。
从某种角度说,这一结果也不难理解,俄罗斯早已不再相信西方的承诺。
过去二十年里,西方国家一边承诺不扩北约,一边却步步紧逼,让俄罗斯感到“被欺骗”。
相比之下,中国始终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原则,让俄罗斯感受到真正的平等与尊重。这种基础,是美国很难提供的。
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何以挑拨、分化为手段的策略,都难以长久。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轻易动摇。
而美国如果继续以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来看待国际关系,不但难以实现目标,反而可能让自己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孤立。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或许无法参与到这些高层次的外交博弈中,但看懂背后的逻辑、保持理性判断,依然非常重要。
毕竟,世界局势的变化,最终也会影响到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每一个家庭的未来。
界面新闻:2025-04-22《美国试图在俄中之间“打楔子”?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回应》
中国新闻网:2025-03-07《王毅谈中俄友好:历史逻辑不变,内生动力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