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环评前置审批取消,但开设餐饮店的选址要求没有改变。没了审批部门“把关”,一些经营者没有做足功课就选店、装修,开业后才知道根本开不了店,傻了眼。
审批取消,但营商服务还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今天(4月23日)做客“2025上海民生访谈”时透露,上海生态环境部门已协同各区梳理出6万多个“禁设点位”,帮助经营者“排雷”。
目前,这些餐饮企业禁设点位已接入“一网通办”平台,商家或居民可搜索“餐饮服务项目选址生态环境风险提示服务”,输入地址,便可快速知晓其合规性。
生态环境部门还与市场监管部门合作,在办证流程中嵌入选址查询功能,在线主动弹窗提示,或在线下办事大厅张贴告知提示,让这个好用的功能被更多经营者知道和使用。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明显。晏波介绍,今年截至目前,经市场监管部门审批核发食品经营许可证的1.5万余家餐饮企业,只有9家涉及违规选址问题。
开店前有“排雷”服务,开店后的营商服务也没有缺位,上海生态环境部门推出了“无事不扰”服务。
在日常监管方面,上海餐饮企业数量众多,传统的监管方式依赖人力巡查和事后处理,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监管覆盖面不足,人工监管频次跟不上门店换新速度,再比如时效性差,违规排放行为避开监管时段,监管执法发现效率低。
以餐饮企业油烟净化设施清洗维护为例,国家和上海有关法律法规都对清洗维护提出了明确要求,而现状是,餐饮单位油烟净化设施清洗不及时且监督执法力量不足、效率低。
晏波介绍,针对这一问题,去年上海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信息平台,目前已有1.3万家餐饮企业按要求定期上传油烟净化设施清洗维护记录,这些企业用自觉守法合规赢得社会信任,成为低风险单位,监管部门对其“无事不扰”。对于未按时上传的餐饮企业,系统将推送提示信息至执法部门,作为现场检查重点对象。
这种让数据多跑路的差异化监管方式,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提升监管效率。晏波表示,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加快推进所有餐饮企业使用这一平台。
原标题:《急着选店装修要开业时却傻眼,上海公开禁设餐饮点位帮经营者“排雷”》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