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驱车深入腾格里沙漠腹地,在距中卫市区30多公里处,一片片草方格如绿色织网般向地平线延展。治沙工程现场,工人们正进行拉绳、测距、铺设、扭结等作业,将麦草垂直扎入沙土10~15厘米,构建起整齐排列的1平方米草方格。
4月17日,治沙工人在迎水桥镇长流水地区的沙漠中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 全媒体记者 张铠捷 刘彦新 摄
治沙工人董连山是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黑林村人,他回忆:“小时候每到春天,风沙肆虐,24小时与黄沙为伴,几乎没有不落沙的地方。”自2012年投身治沙工作,他已坚守13年。董连山说,如今使用沙障网绳草方格编织机,只需启动按钮,30秒就能制作出10米长的刷状网绳式沙障。这种机械化草方格可直接铺设,无需压埋,较传统人工方式效率提升60%,固沙时效延长至5年以上。
4月17日,治沙工人从货车上卸下扎好的麦草。全媒体记者 张铠捷 刘彦新 摄
“草方格扎好后,要在草格中间种下苗木,现在种的都是柠条和花棒这些耐旱植物,比较好存活。每当看到长好的柠条和花棒,心里美极了!”董连山说。2017年起,他们采用基层治沙专家唐希明研发的“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这种“干”字形专用工具使造林成活率提升25%。2023年推出的第二代电动版本,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1979年4月25日,中卫固沙林场职工在包兰铁路两侧草方格里栽种树苗。(资料图片)
苗木生长需要生物土壤结皮,在沙漠中自然形成通常需10年时间。据公开资料,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研发的人工蓝藻结皮技术,将这一过程缩短至两三年。该技术通过在草方格上喷洒人工培育的蓝藻液,加速形成土壤结皮。
4月17日, 治沙工人平整草方格附近的沙土。 全媒体记者 张铠捷 刘彦新 摄
截至2025年4月,中卫市腾格里沙漠锁边工程已推进126.5公里,距离153公里防风阻沙带全线贯通仅剩26.5公里。“现在风沙次数少了,强度也小了。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像我小时候那样被黄沙袭扰,我还能再干一个13年!”董连山坚定地说。
以科技为笔,以汗水为墨,中卫一代代治沙人已在黄沙上绘就150万亩绿色画卷。如今,新型治沙技术正助力治沙人续写“点沙成绿”的生态传奇。
来 源:中卫日报
马上发布信息
(声明:“中卫天天网”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内容外,其余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更正或删除。)
关注“中卫天天网”同城信息免费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