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北京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手持身份证,发布了一段长达52分钟的视频举报——他的导师、机械与车辆学院常务副院长宫某,以“师生情”为名,对其实施性骚扰、猥亵,甚至引导发生性关系。举报材料中,105页PPT、聊天记录、转账截图铺陈而出,字字扎心。而更讽刺的是,这位教授曾高调宣称“好老师是学生一生的财富”,并在公开场合大谈“师德为先”。当人性的虚伪与权力的傲慢交织,一场学术殿堂的崩塌就此上演。
宫某被查前,是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的常务副院长,手握学术资源分配、保研名额等“生杀大权”。他不仅是学生口中的“宫导”,还身兼学院纪检委员,甚至在2024年的党纪学习会上,当众强调“教师要明规知戒”。可举报材料里,他却成了“以出柜拉近距离”“威胁学术前途”的施害者。更魔幻的是,他2018年还被评为“优秀工会干部”,2022年在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分享“涵养青教文化”,PPT里写着“立德为先”,现实中却把实验室变成“私人领地”。这种“白天讲师德,晚上搞猥亵”的割裂,戳破了高校教师的“圣人滤镜”。
学生常某强用105页PPT实名举报,聊天记录、保研试题截图、科研经费流水一应俱全。但舆论场却分成两派:支持者认为“铁证如山”,质疑者却翻出“视频剪辑痕迹”“两年后才举报”等细节,甚至揣测“学术争端报复”。这种争议暴露了高校性骚扰举报的致命伤:证据标准模糊、程序正义存疑、维权成本高昂。就像网友说的:“你告他猥亵,他说你诬陷;你拿聊天记录,他说断章取义。最后受伤的只有学生。”
北理工24小时内连发两则通报,火速开除宫某党籍、撤销职称,被赞“教科书级操作”。但细看通报内容,全程未提“听证会”“申辩权”,直接“依规处理”。有律师指出:“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除党籍需经支部大会讨论,校方是否走了程序?”更值得玩味的是,宫某被查前三天,学院刚开完“廉洁纪律学习会”,他还在领学文件。网友讽刺:“反腐倡廉大会刚散场,贪官就翻墙逃跑——这剧情比电影还精彩。”
宫某事件不是孤例。从复旦“学术妲己”到北大“冯仁杰”,高校导师的权力早已异化:保研、发论文、毕业答辩全凭导师一句话;此事件最扎心的,是评论区里学生们的恐惧:“以后谁还敢跟导师单独吃饭?”“举报了导师,毕设能过吗?”当师德崩塌演变成系统性溃败,教育信仰也在瓦解。一位教育从业者痛心道:“我们总说‘严师出高徒’,可现在有些老师,连‘人师’都算不上。宫某事件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高校的权力傲慢与制度惰性。校方的“火速切割”能平息舆论,却治不好教育的顽疾。若不能打破“导师终身制”、建立跨行业黑名单、将性骚扰纳入公诉案件,类似悲剧只会换个名字重演。最后送所有家长一句话:“送孩子上大学前,先教他两件事,第一保护好自己,第二别信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