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临终前瞒着大儿子,把118万存款偷偷分给其他三个孩子!”近日,青海西宁一起家庭遗产纠纷案冲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
大哥含辛茹苦照顾病母多年,最后竟被弟妹以“母亲偏心”为由踢出遗产分配,一怒之下告上法庭,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法院判决母亲“赠予成立”,长子一分钱没拿到!
密码成关键,法律认定“赠予”?
案件争议焦点在于:母亲生前将存款密码告知三个子女,是否算作“赠予”?法院认为,母亲通过交付存单并告知密码的方式完成了财产处分,且长子未能举证反驳,故118万不属遗产,直接判给三子女。而另一笔未告知密码的53万则按法定继承均分,大哥才勉强拿到13万。
网友炸锅了!有人痛斥“偏心父母埋下家庭矛盾的雷”,也有人支持“父母的钱爱给谁给谁”。但法律视角下,问题更复杂:若仅有密码而无书面遗嘱,如何证明真实意愿?
上海类似案件中,法院曾强调“持有密码≠赠予”,需结合转账用途、父母行为能力等综合判断。可见,各地判决标准不一,全看证据是否扎实。
亲情与法律的撕裂: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这场纠纷最扎心的,不是钱,而是亲情撕裂。大哥床前尽孝却寒心收场,弟妹手握密码却背负“算计”骂名。
现实中,类似案例屡见不鲜:老人为防子女争产,将存款交保姆保管反被盗百万;兄弟姐妹为遗产对簿公堂,老死不相往来……
观点:别让财产分配,成了亲情的“刽子手”!
父母有权处置财产,但“暗箱操作”易酿家庭隐患。与其临终“突击分配”,不如生前透明沟通:立遗嘱、做公证,明确分配理由。
子女也应理性看待,父母的“偏心”或许有苦衷,但法律不会为“情感亏欠”买单。
家庭不是法庭,亲情更非交易。钱能分清,心结难解。愿天下父母少些“秘密操作”,子女多些体谅包容,别让一场遗产争夺,毁了几十年血浓于水的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