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到中学校长,那第一印象肯定就是一位有学识的学者形象,反正就是一位重视文化,教育的人;
一讲到档案,那第一印象也是各种重要的文字材料,那与历史有着的档案,那就是有着重要的历史记载价值的文字材料了。
那两者联系起来,“首任百色中学校长”标签下的人,怎么就用“迂腐,毁档”这样的词来形容呢?
这就是一段文史故事了。
当然了,今天的百色中学,按沿革来说,其前身就是最早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泗色中学堂。首任校长,即是这个时期的校长。
光绪末年,科举制度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被清政府宣布取消,于是,近现代的新式教育被有识之士慢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施行,掀起的“废除八股、兴办学堂”的维新运动中,一些中学堂,小学堂纷纷在各地成立,取代了以前科举八股教育的县学,府学,私塾等等。
广西各地也紧跟着时代的变革,出现了这类中学堂,小学堂,桂西地区最早创办的中学堂,就是百色中学的前身——泗色中学堂。
为何叫泗色中学堂呢?因为当时筹办这所中学堂时,经费主要是由泗城府,百色厅两地筹措,因此定名为“泗色中学堂”
那时候的学堂的最高职位管理者,叫监督,到1912年民国以后才改称校长。“泗色中学堂”第一位监督叫田骏丰,甘肃人。
那一位甘肃人怎么跑到桂西地区当“校长”呢?这就和近代历史一位重要人物——岑春煊有关了。
岑春煊,出身于近代著名的广西西林岑氏家族,这系岑氏家族的历史自不必多说了,“一门三总督”这一段都有很多人写了很多笔墨了,这就不复制粘贴了。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光绪帝西逃,正好岑春煊任甘肃布政使,机缘之下,都得到慈禧与光绪的重视与信任,最后得授为陕西巡抚。为了更好的上任,他就在甘肃物色了一些人才,建立起自己的幕僚系统,由此,田骏丰成为了岑春煊的“门客”之一,一直跟随。
1902年,岑春煊署理两广总督,此间他做了很多事,推行新政,展开军改,兴教育办新学等等,还派人员出国留学,其中,田骏丰就是在这个时间被送出日本留学。
1905年,田骏丰留学归来,又正好遇上“废科举,兴学堂”,岑春煊就委任他为百色同知,说白点,就是找个信得过的人回他老家搞建设,正是在岑春煊的支持下,桂西第一所近现代新式中学堂——“泗色中学堂”得以开办。
田骏丰虽然是以军务,财务出身的,但作为当地教育的“主管领导”,参与筹建了中学堂的过程,最后得以兼任学堂“监督”。
无意间成为了“首任”校长。
1912年,清朝结束,民国成立,社会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岑春煊的幕僚系统也解散了,田骏丰由此回到甘肃,在1913年出任了甘肃财政司长。
就是这个时候,田骏丰做了一件对甘肃影响深远的“毁档”事件。
在民国初时,甘肃保存有相当多的之前甘肃布政使司的旧档,文献,还有很多明代肃王府,清代档案,据载总量有“十数屋”之多。这些自明代到民国建立,近几百年间的文史档案,包含有很多信息,可以说是研究当地,及周边地区明清时期的一些人文历史最好的资料,能保留下来也是相当的幸运的。
当时分配给财政司的任务是“清理藩署旧档”,但作为主管的田骏丰,出身于清朝的科举优贡,出国见过世面的留学生,在教育界上过班,还办过报纸,办过学,还编写过一些历史书籍,感觉也是一个重视文化的人,爱惜书籍的人,但没料到,他对待这些“旧档”,竟然是——烧!
他的理由就是,档案太多,地方小,不利于防火,于是下令一把火烧净了事。当时也有有识之士曾与之沟通,反对烧档,希望保留这些旧档,毕竟是“几百年的实物记忆”,但最后田骏丰一意孤行,依然坚持火烧处理。
正是他这一把火,使得甘肃明清以来的文档旧档几乎“绝迹”,如今统计,甘肃明代,清前期文献不过几十残卷,清末的只剩数千,甚到使周边各地区的明,清历史记载没有了连续性。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