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有变,印度总理莫迪不得不结束外访行程,登机赶回国内。面对突如其来的恐袭,特朗普急忙致电莫迪,普京也表示哀悼。那么,印度此次发生了什么?事件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恩怨?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一起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20人死亡,成为该地区25年来针对平民的最致命袭击之一。事件发生时,莫迪正在沙特阿拉伯访问,按照计划,他本应与沙特高层探讨能源合作、侨民权益等议题。然而,克什米尔的枪声打破了这场外交活动的节奏。
据报道,袭击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镇,武装分子向一群正在游览山谷的游客无差别开枪。目击者称,现场“子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游客惊慌逃散,多人坠入山谷。印度警方称,袭击者身着迷彩服,行动迅速且目标明确。
莫迪在社交媒体上强烈谴责袭击,称“邪恶计划永远不会得逞”,并承诺将凶手绳之以法。他紧急登机回国后,印度政府宣布加强克什米尔地区的安全部署,同时启动调查程序,这一反应延续了莫迪政府一贯的强硬反恐立场。
袭击发生后,国际社会也迅速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称“美国坚定与印度站在一起”,并主动与莫迪通话表达支持,这一举动被视为对美印关系的进一步巩固。此前,美国副总统万斯刚于4月21日抵达印度,试图推动双边贸易谈判,缓解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压力。尽管万斯的访问以经济议题为主,但恐怖袭击事件意外凸显了美印在安全领域的共同利益。
俄罗斯总统普京则通过官方声明向印度表达哀悼,称袭击是“不可原谅的残暴罪行”,并强调愿与印度扩大反恐合作。俄方的表态不仅基于传统盟友关系,也反映出其在中东和南亚地缘博弈中的战略考量。欧盟、以色列等也纷纷谴责袭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重申“针对平民的暴力不可接受”。
目前结合多方消息来看,这场袭击的元凶,是一个叫“抵抗阵线”的组织。据报道,该组织与“虔诚军”有关联,后者早被列为恐怖组织,在克什米尔活动频繁。要理解此次袭击的深层动因,必须回溯克什米尔问题的历史经纬。
1947年印巴分治时,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蒙巴顿方案”,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交由当地王公决定,而该地区穆斯林占多数、统治者却是印度教徒的矛盾,直接引发第一次印巴战争——克什米尔王公决定加入印度,引发巴基斯坦不满,随即爆发战争。
自那时起,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展开长期军事对峙。虽然经历了三次印巴战争,但问题至今没有根本解决,印度目前实际控制约三分之二克区,巴基斯坦控制剩余部分,双方边界常年紧张。
分析来看,克什米尔不仅是领土之争,更牵涉宗教与民族冲突。该地区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而印度全国多数信徒为印度教,这种宗教对立加剧了分裂情绪。此外,克什米尔地区青年受激进组织影响,容易被煽动参与极端活动,使得当地局势始终不稳。再加上印度政府近年不断加强对克什米尔的控制,取消克什米尔自治地位,引发部分民众和外部势力反弹,矛盾就此激化。
面对这场袭击,印度如何回应至关重要。莫迪回国后,预料将加强军警部署,可能还会出台新的打击政策,但问题是,仅靠武力能否彻底压制恐袭?这恐怕并不乐观。更现实的做法,或许是重新审视克什米尔地区政策,尝试通过政治对话缓和局势,避免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总的来说,克什米尔的枪声再次提醒世界:南亚的和平离不开印巴和解与国际社会的务实调解,接下来的走向,取决于印度政府的处理方式:如果走强硬路线,或许短期内能震慑恐怖组织,但长期恐怕更难根治;如果能寻求多方合作,加强边境管控、强化情报交流、推动内部和解,或许才是解决克什米尔困局的真正出路。未来的克什米尔,仍是一道待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