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有民谣:“开水烧泡饭,搭上咸鸭蛋;酱菜浇麻油,就着大馒头。”旧时,镇江人一日五餐,中午剩下的饭做“烫饭”,或是就近买的大馒头,配上几毛钱的到酱园买的酱菜,就是一天清淡的收尾。
老字号“恒顺”的员工口耳相传,酱菜生产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两千多年。据传说,酱菜是杜康的老婆,和他的妹妹即姑嫂俩造出来的,谈起来还有一段小故事:
杜康家寒,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那年兵荒马乱,杜康被财主抓去掘地窖,不得归家。其妹杜花和老婆杜氏娘无法生活,只好沿街讨乞,相依为命。
姑嫂们讨乞来到镇江左近,正处寒冬岁月,且居住在一间“风扫地,月当灯”的破庙里。平素要到一口半口的粥汤分分吃,幸而年间讨到一点面饼、馒头之类的面制品,她们舍不得吃,收藏在破庙里。
春雨萧萧,阴雨连绵。破庙里处处湿透透的,晒干了的面饼、馒头也浸了雨水。杜花摘了几片葵花叶盖在上面,防止雨水再打进去。过了几天,雨止天晴,她们准备把面饼、馒头拿出去晒晒,掀开葵花叶一看,面饼、馒头上长出了寸把长的白毛,杜花尝了尝,不好吃,不由失声痛哭。杜氏娘说:“好妹妹,不用哭,晒干收起来,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拿出来充充饥吧。”杜花听从了嫂嫂的话,将面饼晒干后,放进一只大香炉里。
没过几天,又下了一场大雨,香炉里下满了雨水,姑嫂们无可奈何。欲倒,又舍不得,只好暂且放在一边。
一晃两三个月过去了,大香炉里的面饼,变成糊状,颜色变红了,杜花好奇地用小拇指蘸了一点放在咀里,不由脸上笑得象朵花。她随手又醮了一点往嫂嫂嘴里一刮,杜氏娘用舌尖在嘴唇上舐了舐,笑嘻嘻地说,香喷喷的,甜咪咪的,鲜滋滋的,多好吃呀,如果再加点盐,那就是咸中有味,味中生鲜,做个小菜是再好没有啦。
姑嫂们正在谈说间,来了一对年过半白的夫妇,他们是镇江城里有名的盐老板,名叫张望财。一走进破庙,张望财鼻子一嗅,脱口而出,“好香啊”!便向杜氏娘询问:“不敢动问仙姑,此香盛郁,何物也?”
杜氏娘说:“浆中所放”。张老板一尝顿时眉毛跳舞说:“此浆莫非两位仙姑所造”。杜氏娘点了点头说:“乃是天赐我们姑嫂也”。老头儿不胜心喜,恭恭敬敬地向杜氏姑嫂施了一大礼说:“老生在镇江经销官盐还开设一爿杂货店,请两位仙姑前去造浆,恳求允诺”。杜氏娘看了看杜花,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说:“我们前去试试”。
当天,杜氏姑嫂就随张望财来到镇江,在狮子街开设了一爿糟坊,造出了美味可口的鲜浆,取名为“酱”,生意兴隆。
杜氏姑嫂开设的糟坊,紧靠小菜场,只有一道竹巴墙所隔。一天,有个农夫,用两条夏布口袋装满了两袋花皮菜瓜,挑到菜场来卖。路窄人多,一不小心,扁担一滑头,一袋子菜瓜就砸在一个当兵的将官脚上,那个将官的脚被砸得直甩。哪知,将官心里来了火,随手拎起口袋就砸那农夫。他用力过猛,一袋子瓜从农夫头顶飞过,越过竹巴墙,正好就落在杜氏姑嫂生产酱的酱缸里。农夫一见不好,瓜也不要了,从人群中慌忙逃走。
时隔半月之余,杜氏姑嫂在酱缸里发现一条布袋,放开来一看,里面是大菜瓜。再尝尝,梆脆透鲜。她们好不生疑,后来才听说是一名将官甩过来的,于是取名为“将菜”。
后来她们又把黄瓜、萝卜、莴苣、大头菜等用布袋装好,放在酱里,过上一段时间,也觉味道鲜美。所以杜氏姑嫂们又做起“将菜”来。“将菜”实则是用酱浸渍而成的,所以改名为“酱菜”。
这就是恒顺的酱菜传说,自此之后,这对姑嫂就被制酱业敬为“酱神”。
从老字号到公私合营到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恒顺的酱菜建构着镇江人的味觉记忆,醇厚地组成人们餐桌上的乡土情缘。如果有亲朋好友来镇江,您不妨推荐他品尝一下地道镇江酱菜,一小瓶酱菜,或许就能让他感受到镇江美食的独特魅力。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