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机场第三跑道扩建工程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之一,项目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计划将在2025年内建成使用。

深圳宝安机场的土石方规模在国内机场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按照规划来看,其工程位于深圳机场二跑道与广深沿江高速之间,通过填海造陆形成陆域面积约238万平方米,软基处理面积达257万平方米,实际填海总面积约281.5万平方米。



深圳宝安机场第三跑道

跑道区设计回填中粗砂量达386万立方米,施工高峰期单日砂船作业量超150艘,日回填量突破10万立方米,展现了高强度施工的组织能力。

整个工程总投资约123亿元,计划于2025年底建成投运,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0万吨的需求,有效缓解现有跑道超负荷运行的压力。

与国内其他大规模土石方工程相比,深圳机场三跑道的土石方规模虽不及跨流域运河或国家级水利工程,但在机场建设领域已属罕见。

例如,广西平陆运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首条江海连通运河,全线开挖土石方总量达3.39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土石方开挖量的3倍。

该工程通过“抬填造地、绿色建材、矿坑修复”等七大方向实现土石方综合利用,新增耕地1.05万亩,既解决了工程弃土难题,又兼顾了生态效益。



深圳宝安机场对深圳经济意义重大

相比之下,深圳机场三跑道的土石方工程更注重精细化施工和环保技术应用,如采用智能化船舶调度系统、BIM技术管控进度质量,并通过自动化监测确保邻近桥梁安全,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在区域对比方面,北京十三陵地区规划的烈士陵园土石方工程虽宣称总量达2亿立方米,但该项目信息主要来源于非官方渠道,其真实性和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核实。

而佛山高明机场土石方工程计划回填7000万方,工期长达54个月,显示出区域交通基建的持续投入。

总体而言,深圳机场三跑道的土石方规模在民用机场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创新和环保实践为同类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而平陆运河等国家级工程则在更大尺度上展现了中国土石方工程的综合管理能力。

这些工程共同体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对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平衡追求。



深圳宝安机场整体规划图

深圳宝安机场第三跑道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设计目标为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0万吨,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航空枢纽升级工程。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6000万人次,提前达到现有两条跑道的超负荷运行状态(原设计容量为4500万人次)。

作为国内第四个迈入"6000万俱乐部"的机场,其现有两条跑道日均起降航班超1500架次,高峰时段平均1分钟即有航班起降,迫切需要通过三跑道建设缓解运行压力。

三跑道工程总投资123亿元,采用填海造陆方式新增陆域面积238万平方米,飞行区按最高等级4F级建设,可满足A380等大型客机起降需求。

项目于2020年开工,2024年7月完成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计划2025年底投入运营。建成后,深圳机场将形成"三跑道+卫星厅"的立体化运行格局,与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交通基建协同,助力大湾区构建"1小时交通圈"。

对比国内同类枢纽,广州白云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含国际航线),上海浦东机场年设计容量8000万人次,深圳三跑道投运后将使珠三角核心区形成"双8000万级机场"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机场2024年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已突破500万人次,三跑道将重点提升国际航线保障能力,其T3航站楼西翼廊改造后国际旅客处理能力提升一倍至1000万人次/年,为打造"一带一路"航空门户提供硬件支撑。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交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