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今天,来自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核电安全监管司、辐射源安全监管司的三位司长同时亮相该部发布会,如此重磅的“发布配置”,是为向公众详细解读“核”问题。
“核安全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李治国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国专门的核安全监管机构成立于1984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对标国际起步,进入到新时代以后实现跨越提升,目前已建立一套有效的核安全监管模式。
李治国介绍,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下设三个司,统筹协调和行政审批,今天三位司长均来到发布会现场。核安全监管体系还包括,常驻一线现场的6个监督站,多个专业支持机构,核安全专家委员会,以及省市县的专门机构人员,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筑牢监管防线。
4月23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近期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部核电安全监管司司长侯英东表示,“核电厂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侯英东说,核电厂是抗震设防要求极高的工程项目,在核电厂的选址、设计和运行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并配置相应的防护和管理措施。一般情况下,核电厂暴雨灾害防护设计基准是超过万年一遇的“可能最大降水”,河流洪水灾害防护设计基准是超过万年一遇“可能最大洪水”等。
在核设施正常运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放射性废物。对此,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司长刘璐解释道,2022年7月,我国在西北戈壁滩上建成龙和处置场建成,规划容量达到百万立方米,可以满足我国上百台核电机组运行百年产生的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需求。
针对高水平放射性物质,刘璐介绍,部分核电基地也已建成多个贮存设施,可以满足贮存需要。我国正在开展商用后处理厂的论证,高水平放射性物质的深地质处置研究也已进入地下实验室建设阶段。“生态环境部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直到未来处置设施关闭后还要进行安全监护,确保高放废物的长期安全性,绝不增加子孙后代的负担。”刘璐说。
谈及公众担心的辐射问题,李治国进行了“现场科普”。“其实辐射无处不在,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分布在生活每个角落,日常环境中的土壤、空气、食物和水都有一定的辐射,我们的身体里也有钾40等放射性元素。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放射源‘。”李治国说,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
李治国介绍,一个人一年接受的天然辐射,累积下来约3个毫希沃特(辐射剂量单位),而100毫希沃特以下的辐射,在医学上观察不到对健康的损害。比如,乘飞机从北京到上海的辐射量约0.004毫希沃特,医院接受一次胸部X光检查的辐射量约0.05毫希沃特,这些距离影响健康的量都还很远。
有网络视频显示,有人拿着手持式仪器到海边测辐射。也有网上流传一种说法,某城市辐射超过100。李治国一一进行了解释,他表示,手持仪器检测辐射不规范不科学,而所谓100的计量单位是纳戈瑞,远低于毫希沃特这一量级,不会造成健康影响。
李治国表示,我国已形成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重点核设施周边辐射监督性监测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边境口岸、核设施周边以及其他重要边境地区。多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水平一直保持良好。
“科学理性是守护健康的盾牌。”李治国说,公众如对辐射环境有疑问,可咨询专业机构,比如国家核安全局官网的局长信箱,以及各省生态环境部门的专业辐射环境管理机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