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环海,坐拥自贸港政策优势,身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怎么就排名全国倒数了呢?
最近几年,伴随着国内旅游热度的升温,海南旅游业变得越来越火,其中三亚更是成为了许多国人出行的首选目的地。
然而,在这片热闹景象的背后,鲜为人所知的,却是海南惨淡的经济现状。
同样以三亚为例,作为海南最发的城市之一,其在2024年的经济总量才堪堪过1000亿元,这一数据甚至不如一些“百强县”。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海南在全国各省的经济排名当中,常年位列倒数,处境十分尴尬。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又有着国家的政策支持,海南经济仍然发展不起来呢?
天然的“双刃剑”
海南,一个位于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四面环海,北临广东,西隔越南,在东南方向上与菲律宾、文莱等国比邻而居,可谓是“四通八达”之地。
海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但是海南却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
秦汉时期,始皇帝统一华夏,海南岛首次被作为“海疆”纳入中国的版图之中,归属广西象郡管辖。
然而,由于远离“中原”,此时的海南虽为“汉土”,但却长期游离于汉族文明之外,历朝历代的统治都宛如潮水一般,涨了又退、退了又涨,始终难以完全把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东汉时期,海南开始被作为“流放地”存在,成为了所有中原士人的噩梦。
例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词人苏轼,就曾被流放于此,还留下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诗句,将海南(儋州)比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苏轼的心胸还算豁达,但是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据说在北宋时期,流放海南一度被视为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
为什么海南在古人的眼中如此恐怖呢?
这里有两方面原因。
一来,虽然在今天看来,海南与广东只相隔了一个琼州海峡,最窄处的直线距离仅为19.4公里,但是在古代这依然是难以跨越的天堑,几乎等同于一座孤岛,与世隔绝,往来十分困难。
换句话来说,到这里上任的官员,基本就跟朝廷“失联”了。
另一方面,海南属于中国唯一全部处于热带的省份,相对于的,蚊虫、瘴气以及霍乱这样的热带病就常年纠缠在海南岛的身上。
更别提,海南还经常经历极端恶劣天气,每年都有3个月的台风季,一场大风便能轻而易举的将农民辛苦了一年的成果全部摧毁。
所以,对于古时候的海南来说,自然在造就了他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限制了海南自身的发展前景。
而这些因素,在今天同样也是使得海南发展艰难的根源所在。
海南的困境
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世界绝大多数的沿海地区都逐渐摆脱了古代边疆的角色,依托着海洋得天独厚的运输优势,率先成为了面向世界开放的窗口,建设起新的经济重心。
不过,在这其中也有一些例外的存在,海南便是之一。
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年,海南终于迎来了解放。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彼时新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在这一时期,海南的发展重心一直以军事为主,经济方面能够拿得出手的,基本上只有一个橡胶业。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深圳、珠海两个南方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功,不少人开始倡议大举发展海南,甚至在当时还喊出口号:“要用20年让海南赶上台湾。”
毕竟,从地图上来看,海南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珠江三角洲,外接东南亚,可以说占尽了优势。
然而,事实证明:“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1988年,海南正式“建省”,建设经济特区,可是这却没有成为海南腾飞的契机。
在此之前,海南属于广东的一部分,尚可借力于广东雄厚的底蕴进行发展。
而在脱离广东之后,海南不可避免的就需要陷入与其他省份的竞争之中,恰逢当时上海浦东也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两相对比之后,大部分的资本都选择了后者,海南反而掉了队。
当然,如果仅仅因为资本不到位,海南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海南面临的问题远不止此。
首先,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实体产业永远是最重要的发展基石。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之中,海南却走了不少弯路,过度依赖于旅游业和房地产带来的繁荣,致使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长期缺乏支撑。
不过,客观来讲,海南过去实体产业的发展不力,和其所处的环境也息息相关
一方面极端恶劣天气频发,台风天气的频繁出现,使得很少有资本愿意在海南投资建厂。
另一方面,琼州海峡的阻隔,又使得原本很短的运输距离,反而增加了运输成本。
虽然国家一直想要建设“跨海大桥”,但是从现实来看,无论是成本还是技术目前都颇具争议,以至于今天直接成为了一道“世纪难题”。
最后,海南人才的缺乏,也是限制其发展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海南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孤岛效应”被进一步发大,相较于内地便捷的学术交流,海南长期游离于体系之外,致使在过去的几十年,本地教育水平严重低于其他省份。
而与此同时,海南本地的高校又对其他省份的人才缺乏吸引力,这使得海南实际上一直处在人才缺少的状态之中。
没有资本,自身条件受限,人才又稀少,这就是海南这些年来所面临的真实情况。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过去国家一直在对海南进行着政策上的扶持,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相较于其他特区的成功,似乎有些收效甚微。
那么,海南难道真的没有出路了,只能就此沉沦下去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如今海南的未来,已经有了新的可能。
孤岛不“孤”,困局可破
2018年,在对海南进行考察的时候,就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强省”,自此,海南迎来了新的时代。
而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海南从原本比较宽泛的经济特区,正式确定了未来的发展目标,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
为什么会是海南呢?
对此,现实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前不久,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操纵之下,美国对全世界发起了贸易战,引发全球经济动荡。
于此背景之下,可以预料的是,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将会进一步蔓延,届时全球自由贸易势必将遭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
为了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寻找新的突破,打造“区域一体化”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海南与东南亚比邻而居,自然是落实新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2013年至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正在不断加深。
其中东盟与中国的外贸总量就从2013年的10.66%上升到了2023年的15.35%,这也使得在过去的6年多时间里,东盟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在未来的5到10年里,中国和东盟之间有望实现三个30%,即: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30%、GDP占全球的30%、外贸总额占30%。
有了这三个30%作为支撑,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未来,自然是前景无限。
所以,为了推进合作的进一步加深,中国必然需要进一步开放,而海南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最前沿,建设自贸港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棋。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理阿克尔别克·扎帕罗夫曾经说过:“如果大河里有很多水,支流里也会有水,今天全世界各国就是在从中国经济中汲取水分,实现发展。”
可以预想到,伴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海南的重要性也会越来越突显,届时海南经济发展自然就会受益于其中。
那么,原本海南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便顺理成章的不攻自破了。
当然,距离这一天的到来,仍然还需要等待,我们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
毕竟,“孤岛不孤,困局可破”,海南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更是时间与耐心。
参考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的海南实践及基本经验-李佳诚
海南自贸港建设:新加坡经验启示及未来发展方向-林光明
海南自贸港未来可期-邵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