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昌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昌平区人社局)面向35岁以下高校学子、青年硕博人才、博士后3类群体,在资金、空间、活动3个维度出台8项支持政策,全要素赋能青年人才在昌创新创业,进一步推动北京市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
面向3类青年群体
构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
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结合当下昌平区加速建设人才强区背景下对青年人才的强烈需求,昌平区人社局充分研判青年群体在创业就业中面临的启动资金短缺、办公成本高、资源对接难等痛点,面向35岁以下高校学子、青年硕博人才、博士后3类群体,聚焦资金、空间、活动3个维度,推出8项支持政策,打造青年人才来昌就业创业“3+8”支持政策体系,构建“引得进、留得住、创得好”的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全要素赋能青年创新创业体系的“昌平样板”。
一直以来,昌平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积极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青年人才的创造力、爆发力也成为了未来发展的核心动能。昌平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支持措施在资金方面,将提供创业补贴、创业贷款、创业奖励等多类型资金补贴,让创业青年轻装上阵;在空间方面,将提供免费工位与优惠住房,让初创项目落地有根;在活动方面,将打通“赛事+实践”青年人才成长通道,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推出8项重磅政策
建立人才成长梯度支撑体系
据了解,这8项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主要包括青年人才创业补贴政策、创业贷款全额贴息政策、博士后创业奖励政策、高校硕博毕业生就业创业生活补贴政策、免费创业空间政策、人才驿站租金减免政策、赛事获奖补贴支持政策和在昌高校引荐落地(联合培养“蓄水池”项目)补贴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共同建立起了全周期人才成长梯度支撑体系。”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其中,高校硕博毕业生就业创业生活补贴政策和人才驿站租金减免政策填补了昌平区在青年人才就业创业住房及生活补贴上的政策空白。
此外,针对硕博研究生,昌平区联动高校推出的联合培养“蓄水池”项目,将依托项目化培养方式,整合高校师生智力资源,以“揭榜挂帅”形式,选拔一批优秀硕博士到工作岗位中解决工作难题,推进重点工作任务。在昌高校的在读硕博研究生或已获得保研资格的本科生,在昌平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实践期间,可享受相应补贴,有力地推动以专业人才为代表的各类优秀毕业生汇聚昌平、扎根昌平,为昌平“四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注重“创业+产业”双向联动
推动青年创业与产业协同发展
8项政策既强调资金激励作用,又突出主动精准服务,从创业资金、贷款贴息、生活补贴、居住场所、办公空间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如推出的4项创业资金补贴政策,协调600余套人才公租房,开放26家创业空间的2500个全额免费工位。同时还配套“线上+线下”暖心服务,依托“京策”平台、线下办件团队,高效兑现各类补贴政策,切实提高青年人才到昌平就业创业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全要素“保姆式”创新创业生态助力青年人才加速发展。
政策和服务多重赋能,促进创业和产业双向联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聚焦产业契合度、资源开放度、服务专业度三个维度,昌平优选26家优质创业孵化平台作为全区首批青年人才免费创业空间,包括2家国家级创业示范基地、11家市级创业示范基地及标杆孵化器、11家区级创业示范基地及高质量孵化器和2家大学科技园。
这26家创业空间,覆盖昌平区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等科创核心地带,毗邻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昌平校区等高校,为青年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便利条件,同时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众多前沿领域,全面聚焦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需求,精准对接青年人才创业方向,实现青年群体成长成才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双赢双促。
接下来,昌平区人社局将进一步深化政策实施,不断优化完善相关举措,更大程度释放政策潜能,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到昌平创新创业,为加快人才强区建设添砖加瓦。
(劳动午报记者 张晶 通讯员 薄璐)
来源:中工网